第二节 环境与疾病

首页  前页  后页

第二节  环境与疾病

人体在内调节平衡系统的调控下,人体内部的各器官、组织相互协调,保持平衡,同时人的身体在整体上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协调平衡,也就是保持人体内部小环境之间,以及小环境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,使个体在自然界大环境中正常生长、发育和繁衍。所谓正常,就是个体在这种平衡稳定的内外环境中,高质量地完成全部生命旅程。

如果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,这种变化超过了机体平衡调控系统的调控范围,或者机体内部、局部组织、器官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;超越了自身的调控范围,这时就会发生机体整体性或是局部组织间的平衡紊乱。这种情况在现代医学上称为疾病,又称代谢紊乱,中医上称为阴阳平衡失调。

现代医学解决平衡紊乱的法则只有一条:在外力的帮助下,使紊乱的内环境恢复到原先的平衡范围内,从而消除疾病,但各人使用的方法,则是八仙过海。

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,是自然造化的产物之一,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功规律,无不在人体中得以体现,无不与人体相通、相连。同样,人体内周而复始的运功规律,也无不与大自然同步,与大自然共存。如果不顺应大自然的变化,机体就不能生存,这就是顺生、逆亡规律,谁也抗拒不了。

自然界大环境的变化,必然引起人体内小环境的变化、也只有人体内小环境的变化顺应自然界大环境的变化,个体才能生存,才能繁衍,才能保持种群的延续。

人体内的精密的调控系统正是为适应自然环境变迁的产物,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保证。

根据生物学化学平衡理论,缓冲溶液在一定的范围内,能中和外来的酸或碱,保持它原有的酸碱度不变,但外来的酸或碱的量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,它原有的酸碱度就会发生变化。

一种缓冲液,它能承受最大的酸或碱的量,而保持它自身的酸碱度不变的能力,我们称之为缓冲度。

人体的内环境,在神经体液系统的调控下,可以看作是一完整的缓冲体系。自然界也可以看作是一阵子个巨大的缓冲体系,它给自然界里的全部生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环境。

同理,人体内的“缓冲体系”,为体内的组织、器官及细胞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内环境。

同样,外部环境的变化,也必然引起身体内环境的变化,当外部环境的变化超过了身体内环境稳定体系的调控范围时,身体也必将出现相应的机能紊乱。机体随着外环境变化,而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这种适应能力的大小,也正是身体健康的指标之一。

物理学中有一种装置叫做摆,当它静止时,指针垂直于中点。我们假定此处为零点,再假定该指针向两边的最大摆角是45度,即±45度,总摆度是90度。在此范围内,摆针都能自动回到零点位,当摆动的角度超过±45度时,摆针就不能自动回到零点,而倒向±90度。如果假设这个摆针的平衡点发生了偏差,不是在静态时停在零点,而是偏在±75度,那么,这时在外力的作用下这个摆针的波动范围就会变小,即在45度以内,随着偏差角的增大,摆针如要保持平稳不落入±90 而失衡,那么它所能摆动的范围就不断的变小,而不超出±45这个极限。反过来,它所能承受外力的量就会很小,有时微小的外力作用,都会超出它所稳定的范围,而发生稳定失衡,倒向一边。

我们的生命体中也有一个无形的指针,当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时,则这个指针指向零点。当人处于紧张、忧愁、愤怒、嫉妒状态中,心中的指针就会发生偏转。如不及时的进行心理的调整,则会使指针发生严重的偏斜,而恢复不到零点位,这时人就产生了疾病。

我们周围的环境,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,包容任何生灵,包容一切。然而人类的心态却在不断变化,当我们的心态与环境相应、相合,就会感到它的仁慈和博大。心态与环境相违相逆,同祥可以感到它的无情和残酷。这时,人会产生生理上的变化,产生疾病。

身体中的神经体液系统,在正常情况下,使内环境的机能活动调控在中点附近,使用的是一种负反馈的机制,当某一交感神经使所支配的某一器官或组织兴奋时,副交感神经就会同时兴奋起来,使这一器官或组织的活动减弱,而不能使它过度兴奋,通过这两组神经的交叉作用,使器官或组织维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。

人体内,细胞、组织、器官和系统,均是由无数个小的平衡的内环境,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的内环境。维持内环境总体稳定的系统是神经体液系统,它们就是通过调整每个微环境的稳定,从而保证了整体的、大的内环境的稳定。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,相互作用,相互制约,组成一个全封闭的网络系统。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,都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,感受器发出信号,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入神经纤维或是相关的化学物质,迅速传入中枢,经过中枢神经的综合分析,迅速发出指令,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传出神经纤维或激素,将指令传送到相应的效应器,调整效应器的机能状态,使相应的代谢发生变化,以适应环境的变化,从而维持了内环境的稳定。

当外界的环境发生突发性变化时,身体中的神经体液系统会迅速兴奋起来,从而调动了全身各组织、器官以及相应系统使之兴奋,以应付环境突发性变化。这种反应,在医学上称为应激性反应。应激反应的大小,维持时间的长短,反映了机体适应环境突发变化的能力,也反映了身体对环境变化的储备能力。什么情况下储备能力最大呢?就是当摆针停在零点位时即中点位时,储备能力最大。

身体中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脊髓和脑干部位,而不在大脑的最上端,即高端。基本生命中枢的活动,在通常情况下不受意识的支配,但大脑高位中枢的活动能影响它们的兴奋性。

假如,当一个人激动时,心率加快,血压就会升高,新陈代谢也会加快。当一个人平静时,心率、血压也会恢复正常态,新陈代谢也随之减缓至正常态.使内环境的稳定点移向中点。

假如我们将激动比作+45度,压抑比作-45度, 则平静就在零点位。不难看出,只有在零点位时,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最大,也就是对环境的包容性最大。同理,当你全身的气官、组织和系统的机能,调控在生理零点位时,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最强,而且这时身体的代谢消耗最小。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平静的心态能够有益于健康的原因。平静的心态是身体健康的基础,它是生命的动力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