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三篇 摩尼功法

第四十集  戒律与修行

在上一集中研讨的是修持者修行的先决条件和功前准备,其中尤以净心为最重要,且为最难,为此佛门制定种种戒条,其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这个不净之心。

在众戒条中有四条根本戒,即最最重要之戒。

第一为不杀生。杀生对修者来说危害有三:1.是生者同类,其本质都是宙心飘移出的生命音、色、光能量体,仅仅是外形的不同,故而佛视杀生如杀兄弟姐妹;2.是在杀生的瞬间,必生杀心,有杀心者失去大悲心,在心态上,在心态场上就无法于宙心相合、相应;3.是因果报应关系,所杀的只是其形体,其生命能量体必会复仇,去克制或去抵消你的生命能量。这对修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,故而第一条根本大戒即为不杀生。

第二为不盗。盗者不成大器,在心态上已经算是败了,未修已败,盗不成必引起争论,心态就更不会静。俗话说:不做亏心事,不怕鬼叫门,盗者总是提心吊胆,就怕“鬼”叫门,心是无法平静的。心不静、不净,定又从何谈起。

第三为不淫。淫者乱也,心不静也。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生命本质的进化,消耗的全是生命体的真性能量,淫与道门的阴阳两性双修是不一样的,你无那个高层次意境,行双修不仅修不上去,反会堕入地狱。佛门密宗也有双修,但条件十分严格,一般先修十五年显,再修十五年密,合格后方可修习双修。现代几乎已不存在了,因为现代人经不起这三十年的苦修行。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双修法往往会使你误入歧途堕入地狱。

第四为不妄语。妄语者心不静、不净,妄语者必有其不可告人之目的。妄语甚者,在佛门称这样的僧人为五邪命。其有五种表现形式:其一是,诈现奇特之相于世俗之人。比如装成济公样,厉声斥责在家人充大象。装成弥勒佛样等等。其二,自说功德如何如何。其三,占相吉凶求财利者。其四,故显威势,装腔作势,高声大言讲话(有点类似打官腔)。其五,对此人说,彼人拿了多少钱做功德,而对彼人又说,此人拿了多少钱做功德,诱发市俗人掏腰包。

上述四条为一切戒的根本戒。

第五戒就是不饮酒。对于修行者而言,酒为迷魂汤,酒对你的真实生命体来说是麻醉剂,酒气可使你的生命灵体处于昏迷态。例如传奇戏中,白娘子饮酒现了原形,是因为酒气使生命灵体昏迷了,生命能量处于低态。反映在世人身上,往往表现出,酒后敢做平素不敢做的事,那是因为你的神志昏迷了,你也就失去了心智。

民间一些女巫在行巫时,往往狂饮白酒,使自己的神志昏迷,而有利于动物仙附体,故而对于修行者而言,酒为一大戒。

读者会问:佛门是怎样修行的?怎样修行才是切实可行的?

著名的“能海上师”在论述藏密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关显密修行次第颂中讲到,修行四大步骤:一,下士修法;二,中士修法;三,上士修法;四,密乘修法。目前,大多居士均处于下士修法之中,再往上修,因闻不到法,故而无法修行。居士进庙、朝山也仅是上香礼佛,而闻不到法。实际上,居士进庙、上香礼佛仅是一种形式,而真正的内容应该是闻法,但如今的寺院,会念佛号的僧多,会讲法、宣法的僧如稀世珍宝,少之又少。

笔者历寺院不多,只见浙江的多宝讲寺的大法师在讲法,其为能海上师的门中之人。再是隆昌寺里,有傅居士讲法,傅也是能海上师门中之人。另有监院僧在讲戒律。其余寺院多以“佛事”为主,以修行为次。

但佛门不论何种修法,均以戒律为基本,因为戒律在于修心。对于修者而言,尚有一忌,就是学而不修,学者多,修者少,修中有成者自然就更少。

至于下士修法,分为四次第:即念无常,观恶趣,归三宝,明业果。中士修法分为:四谛和三十七助道品。上士修法为:修平等舍心;修菩提愿心;六波罗密;四摄法。

其中六波罗密为:施波罗密;戒波罗密;忍波罗密;精进波罗密;静虑波罗密;般若波罗密。

其中般 若波罗密又分为广般若和深般若。在著名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,经文第一句就告诉读者,观自在菩萨修行的是深般若,故而心经是修行者的上乘经典。

对于般若波罗密也有三种分法,除广般若、深般若外,尚有实相般若。至于密乘修法,首先要皈依上师,受学密乘戒,然后是修行要道。

对于出家僧尼而言,出家贵在如法修行,而不在于做佛事。佛本清净无为无事可做,不需要那么多僧人成天忙着替佛做事,成为职业和尚,古有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找之”之说就是如此。对于各宗门以至气功而言,也是贵在修行,在于实行、实证,不在于说说写写。笔者在九华山月身宝殿的一个厕所里,看见用毛笔工工整整书写:紧时而来,轻松而去。修行者切莫不要将功夫用在这上面。去研究类似紧时而来,轻松而去这样的问题。

有读者问:丛集一百零八集总该有个总题目,题目早有,只是太大,而所研讨之事又如芝麻之小,故而一直未题。不过,读者自可从前三篇中看出总题目是“宇宙生命学”。它的研究方法是从神学、宗教学、巫学、气功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知宇宙生命的奥秘。而证明方法是通过修行与修炼去印证这一理论的真伪。

再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,佛门根本四大戒,在于戒心。比如不杀生一戒,并不仅是不去实杀,而是在于没有杀的动机,杀的念头,即,不仅要无杀的行为,也要戒杀心,例如,持不杀生戒,但室中备有杀具,如刀、枪、弓箭、捕网等等。这就表示尚有杀心。

又如不盗一戒,虽未盗,但有念,或是想要归为己有,羡慕别人的东西,此为盗心。又如不邪淫一戒,并不是单指行为,很多人没有这种行为,往往是没有这个机遇,但是邪淫之心却是大在。我在寺中,见一旅游的妇女对另一妇女说:没想到在庙里,回头率也是满高的,这回头率就是对邪淫心的统计。不妄语一戒,从根本上来说,戒的是妄心,有妄心,说出来就是妄语,但是忍住不说,这是做到了表面,还要进一步做到无妄心。

释迦牟尼佛创佛教是在于让人修行,后人学佛往往偏于文字上,成了文字游戏,把佛教发展为佛学,文字越多,真的东西就越难发现,现代人又把佛学发展为“佛事”。使世人把会做佛事的人认为是和尚,懂佛学的人是呆和尚,去修行的人落个苦和尚、傻和尚。佛事不是不可做,但不要泛滥成灾,成为欺骗世人的一种迷信活动。

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六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