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1-3-尾声

首页 往前 往后

修行者 总后记

《修行者》二十八篇 断后行

第261集 胜利回归 第三章

尾 声

甲:总是有学人来信询问,“不会报名?”比如,江苏连云港的刘医师,湖南学者,江西学者等等,看来这是个共性的问题,还是应讲讲为好?

乙:大日如来和圣观音离去后,师又去写书……那位学人怕打扰师,于是自己去厨房主动收拾收拾……忽然她立在书室门口大声道:师父,要不要烧壶开水?

师抬头,放下笔……叹了口长气……和声曰:你去问问厨房里的暖水瓶,看看它是说空还是不空……

学人噢了一声,开悟了……

大体上学人的问题有两类,上述案例属于第一类,可这第一类的问题还特别多,原因何在呢?这就表现出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(含同等社会学历)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区别了。大学文化水平与大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主要区别就是这个。大学制中,无论是四年、五年、六年、八年制大学,实际上众教授教的仅仅就是这么一件事,即,让学生懂得、会……到时候知道去问暖水瓶。不具备高等教育水平的(含社会同等水平)都会和这位学人一样,站在暖水瓶旁边,却扯着噪子大声问离暖水瓶八丈远的人“要不要烧一壶水灌水瓶?”还显得非常理直气壮……

第二类问题是,知道问暖水瓶了,但听不懂暖水瓶说什么?现在重点讲讲这个问题,因为第一类问题已经讲过多次了……

第二类问题是属于法障的问题,比如,连云港医师信中说,知道来了不少,它们也都很着急,要上昆仑……夜梦中,只见屋里一片深水,一条大鲤鱼在水中游来游去……我心里明白它是来报名的,可它也不说叫个什么名,又怎么给它报呢?

如果你把此事去向一位幼儿园小班孩子讲,你说,它叫个什么名呢?

幼儿园小孩马上就会告诉你:它叫“大鲤鱼”!

你会惊讶得目瞪口呆,想不明白这幼儿园小孩居然这么聪明!

其实很简单,他学过“看图识字”!

隐界的语言,主要是图像语言。如何译为人语?就是 入学前的文化教育,幼儿看图识字。

为什么文化高了反而不会看图识字了呢?一切事物原本表象就是图像,文字、语言是个法,是与图像等流的法。但,如若执着于法,反会失去了本意,即图像。

比如佛法,它是对宇宙自然的语言文字式的描述,是宇宙自然的等流法,仅是为了方便,把佛法相当于宇宙自然法,但佛法不是宇宙自然。因为宇宙自然“法”本是无法之法。

不知众学人可是开悟了?

97年5月3日凌晨两点

法障的问题是自古以来大量的修炼之士、僧道尼姑等等,上不去层次而最终失败的极重要的原因。习神功法的众学人、学者,之所以无法切入五层次,或是在五层次的边缘进退两难、徘徊不前,其极重要的原因就是法障。

因为法障是不知不觉中产生的,是人在接触外部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、人际关系等等之中,为了适应现实,得以生存而形成的法障。故知,法障是人类求生存而形成的自我保护屏障,没有法障的保护,人难以在社会中生存。比如,大街上偶而有因精神失常,被人们称之为傻子的人,一群小孩追着打、玩……这个傻子失去了自我法障的保护。

是故,在《修行者》中,不断的帮助学人破法障,又大书 入世法使学人形成法障,其原因就在于此。因为在人世间生存下去,你就必须持有最低限度的法障,否则你在人世间无法生存。一些学人希望《修》只讲功法、天书,而不讲人书,若那样做,后果是悲惨的……也是个贪。

在修行中若破法障,必须了解法障形成的过程,了解了,深知了,就会渐渐形成:持法不知法,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……

大自然本是一幅图景,没有语言、没有文字,宛如画家笔下的山野风景画。

万物之灵,人,为了加快对自然的认识,为了使子代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自然,故而形成了语言和文字,以及由语言文字衍生出的各种知识、科学……

但是,先祖先尊创语言文字的目的,并不是为了让子代去执着于文字、语言,目的是使子孙更好的去适应自然。

但是,人类社会的发展却渐渐把“认识”与“自然”割裂开了……这些“认识”的高度结晶,就形成了经典、著作、理论、科学、文化……

人类社会又人为的强化了“认识”与“自然”的分离,把“认识”称为“知识”,并以此决定一个人的命运、仕途、升官发财……

比如,将军,是在“自然”中,即战场中由士兵一步步打出来的……而不是靠文凭考出来的。黄埔军校的目的是缩短由士兵到将军之间的历程,但是学生却不知不觉中把军校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法障。最典例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的“纸上谈兵”。其父是赵国将军,是沙场中战出来的将军,可是老了,带不动兵了……

大概是秦兵入侵,赵王一想,其父是大将军,其子也必定是大将之才!于是诏见其子……

子在王前大谈兵法,王大喜封子为大将军出师征战……其父大惊!力阻此事,认为由子率兵,必祸国殃民,他那些理论都是纸上谈兵……

但子求功心切,出征后……一战被秦军击杀阵亡40万兵……惨败!

再一典型案例就是三国时的“失街亭”正副二将布阵的事……

国军中的黄埔高级将领,至今不解,为何败在“土八路”手中?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障。

综观世界上杰出的大企业家、大实业家……他们初创业时,没有什么文化……即法障较弱。

改革之初,首先大发财的(以权以关系发财的不属此案例)大多是没什么文化的……很多大学教授愤怒地、不解地说,堂堂高等学府的大教授,怎么就干不过没文化的卖烧鸡烤羊肉串的?

事物总是体现为阴阳两面,文化低是缺陷,但另一方面是法障少,适应性强、随机性强、反应较快……

一个人在法障少、弱的时候,是其人生及事业向上快速发展的时候。但是随着发展,一道道法障也就自然形成,当法障的浓度、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,《修》中称为“中点值”,其就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。

俗曰,初生牛犊不怕虎。是因为它还没来得及形成法障。

懂得了这个原理之后,学人就可在修炼中自己去把握法障。

四川:一位七十多岁的女学人在她的文章中写到,《修》一书东拉西扯,问题不集中讲,无条理、无逻缉、杂乱无章,……她的说法是对的,《修》书是无逻辑、无条理的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最好不使学人形成法障,另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。

综观学人的194集,大体分为两类,一类是逻辑性写法,一类是无逻辑性写法(比如四川的熊先生),这两种写法都可以。逻辑性写法便于普及教学,进而形成学术研究性的学派,对延续和传播有利。非逻辑性写法则不方便教学,仅能是教学中的参考资料,因为非逻辑性写法没有什么大的条理性,是随机的,拆招的。但是不要因此一讲又走偏!不存在哪种形式好或不好,如若你一“明白”,执着于某一写法,那就犹如第二个去测字的人……但凡是心一动,就有新的法障形成!

97年5月3日 午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