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《修行者》— 第一部 瑜伽行

第二篇 性与命

第十集 功德性命

  修行者在实修时,必须了知修持的方法,否则就会流于盲修瞎炼。在修持的方法上,不外是功与德以及性与命的修炼。

  功德、性命是有区别的。功有两层含意:其一是指贡献、成就,其二是指功能,在气功界主要是指功能,它包括性功和命功。

  德的含义可理解为品德、道德,在医学界是指医德,武术界是指武德,在社会上是指人德等等。对于修行学而言,此德为道德。道德的原意是指天德,但如今在人们的观念中,道德包含天德与人德,而且偏重在人德方面。

  例如,明代净土宗的一代祖师莲池大师曰:在德行表现上有十个方面的修持(即修德):

  第一、清素,清高朴素。

  第二、严正,能为人师表。

  第三、尊师。

  第四、孝亲。

  第五、忠君,爱国。

  第六、慈物,对下属,对众生慈悲。

  第七、高尚,断爱染。

  第八、迟重,隐居。

  第九、艰苦,精进。

  第十、感应,即广种善因得善果。

  莲池大师认为,上述十修实属人德,修行者只有在人德圆满的基础上,方可进入佛德、道德的修持。

  但是,什么是天德呢?即什么是佛德、道德呢?世人说不清。天德实际上就是按天的旨意、按佛的旨意、按道的旨意行事。

  那么,天意又如何呢?具体来说,《易》就是天德;《道德经》就是道德;佛经就是佛德。按瑜伽学的观点,所谓天德就是相应,与天相应,与宇宙相应就是天德,就是瑜伽。天德就是宇宙与我同在,我与宇宙同在。

  一般来说,《易》、《道德经》、佛经,人们比较熟悉。但对于瑜伽,反映其天德及天功的总持——《薄伽梵歌》,往往比较生疏。本丛集将重点研讨一下《薄伽梵歌》,从中可体味万千年来古印度人所遵从的天德,当然其中也含有天功。

  功德中的功,原意是指天功,并不是指人功。贡献、成就是指对天而言,并非是人世间之贡献与成就。人世间的贡献与成就有时是与天一致的,有时并不一致。

  功的第二层含意是指性功和命功。那么何谓性功,何谓命功?此问题在气功界已研讨十多年了,象是已经讨论明白了,其实仍混淆不清。

  性与命是对人之大灵而言,即对生命本质,生命光音色能量体而言。精灵投入人体之后,其自身能量转化为光、神、气、精四种能量形式。即大灵释放出神能、气能和精能以维持人体的生存和本能。所谓本能,就是灵所具有的能量。

  神能量反映在人的思维能力、意识、潜意识以及深层潜意识,故神足而识盛。

  气能量表现在人的性格、气质、风度、气魄等等方面。

神足气足,可谓神气十足。

  精能量表现在人的体魄精力、持久性和繁衍性上。精足神足,谓之精神饱满;精足气足谓之气血方刚;精亏气亏,谓之气血两亏;精气神皆亏,则人萎靡不振。

  大灵投体之后,几乎把全部能量都转换成神、气、精三种能量,全力保人后天之行,而其自身仅仅留下极微弱的一点灵光。

  修持的实质就是逆行,将精、气、神三种能量回归,转变为光——生命之光、灵光,以便在大灵离体时,有足够的浮游能量。

  人的这种本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,精亏则气神去补,可谓精损则气败神昏灵伤,暗淡无光,人表现不出灵性;气伤,则精衰神丧;用脑过度则伤神,表现出精力不足,气志衰落。

  生命本质这种能量的转换,实质就是气功学之所以能立足的基础。气功训炼不外是聚精、补气、养神,故而能防病、祛病、延年益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