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四篇 太平天师

第四十九集 四禅八定之初禅行

修行禅定需一定的准备条件,佛门术语为“因缘”。在“非问禅定品”说:因缘(即条件)具足,则能得定;因缘不具,不能得定。即是得定是需要种种的条件,不能无因缺缘或无因无缘去坐待其成。同时,也不能以单独一种方法去完成四禅定取得圆满的定果。

修行禅定的因缘有两类:一是助行因缘十三种,正行因缘两种。

助行因缘又称十三助行,前行,或资粮行,在正行中必不可离,可少之法,离之,少之,则因缘不具,不能得定。十三助行分别如下:

1,爱护解脱戒;2,成就威仪行;3, 己行处;4,爱护微戒惧如金刚;5,受持于戒;6,断邪命行正命;7,善知识;8,善亲厚;9,善众;10,摄诸根门;11,饮食知足;12,勤行精进,初不睡眠;13,离障碍法。

上述十三行中,前九属戒,后三(十,十一,十二)属归定门,后一为慧。

正修因缘有二 :1,去盖断欲;2,正修四禅。

其一也称断行因缘,亦属助行,亦属正修。修行者往往知修不知断,知求不知舍,知成不知坏,总在半边用力,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缘,故而虽修但少成。

其二是: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成就初禅行;乃至断苦乐,先灭忧喜,不苦不乐舍、念、净,成就第四禅行。

上述是修行禅定的必要条件,不用说在家人是极难做到,就是出家人绝大多数也是极难做到的。人们羡慕仙神佛,只是因缘凑不多,又想超人六神通,却无恒心戒持中。

上述诸多因缘是为了使修行者在修禅中位于四念处(即念者、正念、定念、慧念),从而能够行八正道,即: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、正定。进而获得三慧(慧眼、慧根、慧力),最后是身、心、慧三解脱。

身解脱:解脱世俗粗重惑缚,现身自在。

心解脱:断欲贪、嗔恚、身见、戒禁取、疑,而持定心自在。

慧解脱:断色贪、无色贪、掉举、慢、无明成无学果,漏尽自在。

以此更上一层是有为解脱,无为解脱。

下面研讨一下第十因缘,摄诸根门。摄——控制。诸根——指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门——通出入,内受外触,万马奔腾,由此发生一切善、不善法,令心随境不定,依情造作种种颠倒错失。故而若求定心,必先护根门,不入颠倒梦想。

怎样护摄六根门?“眼见色,不取色相,能起眼根者,摄令不放逸。”由六入引触生受,使眼根沾附不息,不觉不知流入识行,乃至造作生死苦业。若明此理,觉知收管,令不放逸,使心不流,流则返回。初行,只有顺持戒,守护眼根,得眼根戒。恒久修炼,便能养成根力,内治于心在定。其余耳、鼻、身、舌亦复如是。

六根中以意根最难护摄,意识种子能生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追忆、虚拟、推度,种种境界,并使之现前如真,出现种种影象,能使意根放逸不定,心猿意马无以从定。只可以法以戒,摄心归本,久久习练,根力强化从而守住意根。

摄住根门,初学修是不易的,但初修必学,否则不能得定,即使得也会如虫食木,偶尔成文。

从六根的摄护上,可以了知戒律的重要性。平素没有持戒的习惯,六根是难以摄护的。有人打坐多年仍是无成,不能入定,其原因在六根不定,无戒不成定。

由此可知,佛祖制戒是为修行而制,并不是为戒而戒,若人不修行也就无从谈戒,对于不修行的人而言,戒是没有意义的。

出家是为了修行悟道,若修行必持戒,否则是修不成的,但是对于不修行的人,持戒就显得不知是为什么了。

持戒是修行的保障,但持戒不等于是修行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持戒可使心净,进而入定,它又是一种修行的法门,从这个角度讲,持戒也是修行。从这里也可以体味佛祖的话:末法时代,以戒为师。

佛说以戒为师去干什么?佛是针对修行而言的,即是,在末法时代,想要修行的人,要以戒为师。

佛为什么要说以戒为师呢?因为佛预见到,在末法时代,善知识实在是不易找到了,众多修行者去修行,若找不到师如何办呢?在家人若要修行,找不到师又如何是好呢?故而佛说,到那时,就只好以戒为师吧。

为什么在末法时代善知识极难找到呢?那么就要看,什么是善知识,具备什么样的条件,才可称之为善知识。

所谓善知识,即是沙门婆罗门,持戒、贤善。能断贡高,放逸,忍辱,成就自调。能自灭,自入涅槃。若欲离欲,则欲尽;欲离痴,则痴尽。应染处不染,乃至应痴处不痴,应止处不止,应受处不受。

且身、口、意业清净,正命清净。能够信信、惭愧、多闻、精进、念、慧。能够修行八道,具足戒、定、慧,解脱知见,衣食知足。

以上称之为善知。若识、善识、知共行慈、重行慈、究竟行慈、常散不离,是名善知识。即是具备上述善知、善识的人名为善知识,这种人本身已具足成就,能够普渡众生。

按佛门经典对善知识的定义看,在现今的人世间,是极难找到的,高僧大德可遇,善知识却是难逢。

只要你有足够的钱,就可拜见高僧大德,比如一年,笔者去天台山,想拜见方丈,此时守在观音殿的一僧说:前不久一广东人拜见方丈,递上八百元的红包,方丈都不屑一见,但是若逢善知识,可不是有钱就可逢的,为什么不可逢?是因为实在太难找到具备上述条件的人了。

那么到哪里方可逢到他们呢?这些善知识最起码已经修到五地菩萨位了,他们正在向六地菩萨位修,但是还远远未到六地菩萨位。他们是否在三维时空里?他们是否已经去了四维时空?存在于四维时空的某个 崆峒之中?

总之,他们已步入天师的行列,而且正在向更高层次精进!

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