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四篇 太平天师

第五十集  初禅五支相

在上一集里研讨了禅定修行所必要的十三种 入定因缘,其中第十一是饮食知足。对于受菩萨戒、具足戒的出家在家人,其饮食要断荤。因为在菩萨戒的第三食肉戒中,已有明文规定了,对于在家修行者而言,在未受菩萨戒以前,尚可食荤,但不可杀生(系指皈依佛门受五戒或八戒的在家人而言),否则有犯戒之嫌。

东南亚一带的出家人,因习小乘,多不受菩萨戒,故而可食荤,但不得杀生,因杀生是五戒中的根本戒条。

对于已出家但尚未受戒,或仅受沙弥戒的人,在戒律中虽无条文规定不可食荤,但其拟行受菩萨戒或具足戒,故而最好不要食荤。

为何“饮食知足”要作为修定的因缘呢?因为作为以生命载体为人身的人,其本性有二,其一是食,食是后天人体能量的补充和供给,若不食,人体就会消亡(在人尚未掌握其它摄取能量的方法,诸如辟谷之前);其二就是性。这是生命载体自行衍生繁殖,以免绝代的本能,食与性是天人制造生命载体赋于的两种根本性的本能,而其它功能,大多是生命载体在后天生存环境里,为适应环境而产生或锻炼成的,因为这一类功能是随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,史前的生态环境与现代的生态环境已有所不同了,故而史前人类的一些功能,在现代人身上已经消失,而现代人身上的某些功能又是史前人类所没有的。

有些现代人身上表现出了史前人类的某些功能,现代人就称之为人体特异功能,如果一个现代人持一支步枪出现在史前人类之中,史前人类也会称此人具有特异功能。

由于环境的变化,史前人类的某些(特异)功能退化了,但支配这种功能的记忆却仍存在于人体之中,即存在于人脑的延长部分的最低端,尾椎附近(海底轮与腹轮之间),对于这部分记忆,常人是无法将其凋出使用的,但是通过打坐修炼这种方式却可以将其激发出来,将这种记忆从脊柱尾部提升到脑部,一旦完成了这个过程,现代人就可表现出史前人类的某些功能,诸如神通、神变。

史前的地人与天人无甚区别,因为地人是天人制造的有机体,并尽可能的使这种有机体具有天人的特征和功能,这如同我们现代人制造机器人一样,尽可能的将机器人的功能、特征接近于人类本身。

可以这样设想,一旦人类制造出几乎与自己完全类同的机器人时,这种机器人又能自行去制造机器人,而这些机器人是以钢铁或是塑料等为“生命”载体,强度要比人类自身的有机载体强硬的多,终会有一天,地球上会遍布数亿机器人,而且它们还在拼命的“殖增”,到那时,人类不得不设法去换一种生存方式,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去远视“监护”,而把地球让位给了人类的后代——机器人。

数万年之后,机器人的后代会开始研究:“我从哪里来?”真的存在有比“我”更高级的生灵吗?

也许它们偶然会捕捉到人类,并用各种方法去研究人的构造,它们也许将人类称之为“神”,并发现,为什么“神”总躲着它们,不和它们一起生活。

下面继续研讨“饮食知足”。食物仅仅是为了补充后天生命载体之能量的需要,而人体的主要器官、功能也都是为了加工这种食物,使之消化吸收为体能,以供后天生存之需。

节食,辟谷控制甚至打乱了人体后天的程序,使人体以消化食物为主的功能,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异,若此时采用一定的技巧,比如打坐加一定的功法,就可激活深藏在尾椎附近的记忆,并使之升华至脑部,使人呈现某种常态下没有的功能。

肉类是难以消化的,会影响对潜在功能的激发,而且肉类有时会伴随一些生命能量体进入人体,一旦人体呈虚弱态时,这种生命能量体就会乘虚发作。尤其是当你修炼到恍恍惚惚这个状态时,它们就会起作用。

故而佛门著作中认为:放不下饥渴与美食过量,会退道远法。若能知足、善量、少营,事定心定,方可成就圣神。

因缘中第十二条,不睡眠,应如何理解。一些人理解为只可打坐不可倒单入睡,其实不然。佛门经典是这样写的:若比丘于昼,或结跏跌坐……初夜……中夜,右胁著床,垒脚而眠……是名勤精进,不睡眠。

何为初夜、中夜、后夜?午后五——七点——傍晚;七——九点——晚上;九——十一点——初夜;十一——一点——中夜(子夜);一——三点——后夜;三——五点——凌晨;五——七点——早晨(清晨);七——九点——前晌;九——十一点——上午;十一——一点——晌午(中午、午时);一——三点——下午;三——五点——后晌。

助行因缘中第十三,离障碍法。障碍修定为障碍法。障碍法即五盖(贪欲,嗔恚,昏沉睡眠,掉举恶作、疑)。简单说,五盖就是心烦恼。断掉心烦恼,就是离障碍法。如何断心烦恼,只有持戒,别无他法。

下面研讨初禅行,初禅有五支,四禅总共是十一支,初禅五支相。意思是初禅之禅的五种体相,即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。

觉即觉悟,指对法(佛法)有所觉悟,初禅时,明慧至心而了知佛法。观,是指以心去观,即心行(心随境而行)。

喜:由修觉、观,明理照惑,离世忧苦;乐:由此而内心达理,心忍受乐,意触乐受。心住,正住称之一心。从而正念、正知、不沉不掉、等引等持、心一境性,称之为定,上述五支称为初禅。

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