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五篇 法轮常转

第五十九集 一心禅 顿悟法门

在五十七、五十八两集里已经把宝通和尚讲解心经的第一句研讨完了。其中,第一句的前五个字又做何解呢?这五个字是“观自在菩萨”。在经中用的是双关语,其显意可从字面上解,就是观自在菩萨,又称观世音菩萨,现代注解心经的高僧大德或佛学者、大居士,均是从其显意,即字面上去解,但佛经的文字往往含有密意,若不解开密意是看不出真谛的,也就搞不清佛经的真正价值。

佛经的真正价值是教给后人一套开悟、修行得道的方法,以使众生能渡到彼岸,即沿天河而上回归于一,即宙心。而并不在于它的文学价值、艺术价值、历史价值。

心经中的第一句前五个字,在第五十七集中已讲了,但大多读者并未悟出,现再就其密意研讨之。

“观”:是指修行者在打坐入静时,至极静入定时,会观见一“无位真人”常在赤肉团上(指人身),出出入入。此处指的是“元神”、“大灵”即“真我”,即摩尼珠。

“心经”即心径,此心即是指生命能量体、元神、大灵、摩尼珠、真我,故而可知心经为何称为经中之经。它的每一句、每个字都是修行人大彻大悟、返本归源、了脱生死的功法。

很多人都读过心经,很多人都会背诵心经,和尚在寺里每日早课必诵心经,寺院里的每日凌晨和晚上必以心经去击鼓点,古代祖师用心良苦,只是后人不悟。虽是在寺中这样规定了,耐不得众生念经时有口无心。

宝通和尚接下讲心经第二句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:五蕴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世人以人身误认是“我”,故而长劫轮回。若世人趁今天、今生你这个人身,去修行,常自反照(即止、观修持法,或禅定修持法),就能照见五蕴净尽,清净本然。古人则云:蕴空法。此时,将头临白刃,犹如暂春风。(产生了神通)。

舍利弗见天女,问:何不变却女身去?天女答:我十二年觅女身,了不可得,叫我变个什么?

和尚说:前辈祖师修到这步田地,皆得蕴空之法。镜清和尚住在寺院里三年了,就连当地土地神都见不到他长得是什么样(即镜清和尚已修成隐身了)。会么?只见六龙争戏舞,谁知丹凤入云霄。

和尚讲第三句,“度一切苦厄”:若不得五蕴空,依堕落生死界,再受轮回苦。老子曰: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,有身皆是苦。

这里的“度”,是指掌握蕴空法的人,就可以度过一切苦厄(指六道轮回,这里主要是指天人以下的五道轮回,因为天人中的天尊均已掌握了蕴空法)。很多注经者,把“度”解释为,观音菩萨能渡人救苦,这不是经的本意。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,著道德经时,已悟彻了,但一时未成就蕴空法,故而才曰:吾有大患……为吾有身……后人评注老子这句话时,误解为老子是否有什么人世间的灾难。老子并非指此。

会么?和尚说:举头鹞子过新罗。

和尚讲下一句“舍利子”:此为双关语,显意是指释佛门下的弟子舍利子,密意是:舍者离也。子即指房舍里的主人。利是有利于的意思,人身如房舍,如客舍,主人(真我)暂住于内。房舍要坏了(死了),主人即离开,利子长存。药山说:皮肤脱落尽,唯有一真实。要识这个么?独超三界外,更不恋娑婆。

和尚讲“色不异空”:坐禅时,以心观境,境上有空,见色便见空,心即是空。但众生的体性只是能看眼前的这些,应物现形,长的就是长形,短的就是短形。而禅定到一定功夫时,方者方空,园者园空,黄者黄空,小者小空,大者大空,远者远空,近者近空(什么都空了,色不异空)。(即是禅定时,灵体离开人身时,就会感知色不异空),反观自己(灵体看自己)也是空相。空身即法身。法身觉了无一物,本源自性天真佛。

宝志公(即宝华山祖师)说:有相身中无相身。

会么?和尚说:雨洗淡红桃萼嫩,风摇浅碧柳丝轻。

和尚讲“空不异色”:色与空实际上是一种,但凡人眼里却是两般模样。而诸菩萨、佛的智是平等的,无分别心,故而才知空不异色。反之,凡人智见不平等,有分别心,则是色就是色,空就是空。三世诸佛、菩萨亦是空,二十八祖、六代祖师也是空。四圣六凡也是空。上至诸佛下至蝼蚁,各个本来总是空(同出一源)。只是因为众生执着,不知是空。随物流转,不能归一。只有通过修行,悟空身心平等,遍法界何更有二?

会么?不见一法即如来,方得名为观自在。

和尚接下讲解“色即是空”:眼是色不能见,只是真空能见。耳、鼻、舌、身亦复如是。脚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(这里是说,人体不过是生命的载体。真正的主人——真空即心,即生命光音能量团,主宰着人身的感知),实际上,修行到家时,“真我”是无眼能看(天眼通),无耳能闻(天耳通),无脚能行(神足通)。那时(指修成以后)六根可遍身互换,神通妙用。古云:通身是,遍身是。会得色空不异(修成了),真空妙理。所以道:色可色非真色,空可空非真空,总归大空毕竟空。自性空,本性空,空空不可得空。二十空门原不有,且道这里,似个什么?常忆江南三月里,鹧鸪啼处百花新。

和尚讲“空即是色”: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,平等无二。只是不修行的世人,著相分别,随声逐色,出胎入胎不知不觉。会么?亦无空,亦无色,布袋和尚逢拾得。

和尚讲“受想行识”:因有眼故,便受其色;因有色故,便受其想;因有想故,便受其行;因有行故,便受其识;因有识故,便有六根;因有六根,便有六尘;因有六尘,便有六识;因有六识,共成十八界;因有十八界,便有四大五蕴,便起六十二见;即起六十二见,便有八万四千差别相。故而随声逐色,流浪生死,终无止住(指人不能了脱生死,常住轮回之中)。

修行人若要生死断、轮回息,但从一根照破,则可令四大五蕴净尽,廓然无我,当下空寂,尘劳妄想一时顿息。人亦空,法亦空,二相本来同。

会么?佛祖位中留不住,夜来依旧宿芦花。

上篇中研讨的四禅八定是渐悟法门。本篇从五十七集研讨的是“一心禅”顿悟法门。若想顿悟,要从第一集起仔细看前面一——五十六集,均是为本篇(第五篇)打基础的。

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三日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