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七篇 大道朝天

第九十集  神门大典

有读者问:为何九天玄女的道场在辽南,波及辽北铁岭,辽西连山以及朝鲜半岛?这是一段史前古史。以前的集子中已讲过,中华天人在辽南仙人岛登陆,先遣军即是玄龙的罗刹战团,水路是珠王的海人战团。

攻下辽南之后,西王圣母与玄女的军阵到位,在辽南盖县的团甸建立了东都。现今,辽南一带的山中,仍有一些巨大的石棚,非人力之所造,此即当时兵营所在地。那时作战的敌方主要是西洋女王的白鲸战团。

以后,西王圣母率兵西征,攻至昆仑而止。西征时,玄女未去,居辽西连山古灵山庙作易,玄龙及珠王、月娘(即青娘)留守辽南,并北进铁岭,东征朝鲜,稳固东都。西王圣母在昆仑又建了西都,又称地都。当时的天庭称为清都,玄龙当时的职位是“清都山水郎”,天庭总侍卫。

西王圣母西征时,将碧霞元君留守泰山镇山东,令白娘留守钟山镇江南。以后就是人神杂居时代。在黄帝战蚩尤时期,黄帝兵败退居泰山,并跪拜九天玄女求救。在那时,蚩尤军不仅攻占了中原,而且从海路已打到辽南与玄龙及珠王、月娘的天人留守军大战,后留守军兵败,西潜连山,而此时,黄帝在中原大克蚩尤,蚩尤兵败,以后,黄帝在辽西建女神庙以祭九天玄女。

有读者问,蚩尤何以能败玄龙、珠王、月娘于辽南,一是蚩尤军偷袭辽南仙人岛,珠王、月娘无备,二是,西洋海人白鲸战团卷土重来助蚩尤军大战。

描述殷周之际大战的“封神榜”并不是无中生有,而是那时,天人与地人杂居的一段史实。那次大战实质是通天教主与原始天尊之间的大战,凡人及天人均卷了进去。战败的三霄娘娘:琼霄、云霄、碧霄就被发配(封神)至辽南的迷镇山。如今,辽南迷镇山上的三霄娘娘庙仍是香火不断,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,附近三个县均放假三天,朝山赶庙会的人几十万之众。因为辽南一带的人,多是殷商之后代。

原始天尊及太上老君是保周朝的。以后周朝气数已尽,太上老君转世为李耳,为周朝向春秋时代各国宣说复周之教,然而无法扭转周朝灭亡之事。老子的道德经,实为周朝而作,但周气数已尽,人力、神力都无济于事。

孔子五十岁开始学易,故而他说:五十而知天命,并不是说,凡是人一到五十岁就可知天命,而是通过学易而知天命。孔子学易而得易,了知了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。

庄子曰:“易以道阴阳”,认为神、道、阴阳是指的同一物,阴阳变化莫测谓之神,一阴一阳成对而生谓之道,描述阴阳生生之变化谓之易。

古人认为“道者行也,气化流行,生生不已也。”又曰:“分于道谓之命,形于一谓之性。”宙心在旋转运行,生命光音子流生生不已如气化流行,分离宙心之后,在气化流行之中形成命,由命返源归一,谓之性,性即是指生命光音能量体。

道是宇宙冥冥变化的规律,是神之所为,神之所为亦是无为;道既然是规律,则宇宙间一切万物的始终变化都有必然性,即符合道的规律,此即“定数”。而冥冥中神的所为,仅是这必须性中的偶然性,而这偶然性实质也是必然性。

孔子认为:易与道一样,它是道的缩影,无思、无为,寂然不动,但是却能通理天下。孔子曰:“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于此。”易能通理宇宙、天地、万物之变化,除了神,又有谁能作易呢?故而,孔子曰:古代圣人都是极为重易的,卜筮时都要行斋戒以礼神、敬神。

孔子曰:“易有大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言大业。”

这里所说的大极,以后的古人解释为大极就是太极,若如此,老子的道德经就与易矛盾了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,有与无是同时产生的,但后文也说,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这样,老子就把无定为无极,有定为大极,把无定为道,道生一,即无生有。一生二,即有生阴阳(两仪)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这里反映出孔子与老子在无极、大极、两生四、二生三上观点的不同,这也是儒教与道教的根本性分歧点。孔子说的两仪(阴阳)生四象,即老阳,老阴,少阳,少阴。老子说的二生三,二指阴阳,三指天、地、人三才。

老子的道德经,与孔子解注易,在一、三与四上有了矛盾,故而后世人说,孔子是唯物的,老子是唯心的。近来,又有人著书,说老子也是唯物的,是辩证的,但是都没有解说为什么在一、三与四上有不同。

评定古人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,不应该以见解来评定,与你的见解一致,就是唯物、辩证,与你的见解不一致就是主观唯心。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发展的,此一时,彼一时,今天认为是唯物的观点,也许明天就会被证明是唯心。人类认识问题都有个历史的局限性,古人有,现代人也有,未来人仍是有。

故而打坐止观时,观音法门中的观时,要在“无依处”观。亦即不能以你的主观经验去观,也不能依众说的所谓客观经验去观,因为这两种观都属偏,不是正观。也就是说,观的标准,不能依你自己的识神固有的观念去观,也不能以别人、众人的识神所形成的所谓客观的观念去观,人类的主观、客观都属于识神观,而识神观都属偏,都有局限性,局限于历史即时间,局限于空间,局限于身躯之壳。

人未死时,主观也好,客观也好,都不知死后什么样,人未生时也是同样不知生前什么样,因为人类习惯使用的是识神观。

如何解释老子、孔子在一、三与四上的差别呢?

老子道德经的“道”是指无极,又以“无”描述道的状态,无极的状态,老子曰:道生一,无中生有,即无极生太极,一有表太极,一生二,即有生阴阳亦即两仪,即太极生阴阳,二生三,老子曰是阴阳生三才,即天、地、人,然后就是三生万物,即天、地、人生万物。

孔子注解易说:“易有大极”。即此易就是老子所言的道,称之为大极,大极即指虚空、宇宙,再具体说就是宙心。宙心就是宇宙,宙心可以机械的理解为大园(宇宙)中的小园(宙心)即◎。但不要忘了,宙心之光音又充满着宇宙,充满着整个虚空界。是尽虚空的。佛门说是尽虚空,遍法界的。这里尽虚空易解,遍法界是指全部时间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和全部空间,即所有维的空间。

大极就是无极,孔子就是文字大家,不会把太写成大,后人曾分析,是否是孔子少写了一点,孔子说:“是生两仪”。即大极生、产生、阴阳,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,老子曰:太极生阴阳,孔子曰大极(无极生阴阳)。

这里,老子引进一个有与无的概念,老子曰:无中生有,即无极生太极,老子在道德经上又说,有与无是同时产生的,无先无后,即无极与太极是同时产生的,但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又画蛇添了一足,说了句无中生有。

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指出,有与无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

之又玄,众妙之门,又说,无为始,有为母。

问题是如何去理解老子说的“无”、“有”。这里的无、有指的是同一物的两种形态,无与有都是对宙心的描述。无是指宙心的静态,有是指宙心的动态。静态时,宙心浑然一体,混混饨饨,动态时,高速旋转生出两仪三色。动从静中来,静极而生动,即无中生有,亦即无、有同生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“玄”字是古人对宙心的命名,玄鸟,意为,从玄中飘飞出的鸟,玄龙意为从玄中飘落下的龙。

老子把动态的宙心称之为太极,把静态的宙心称之为无极。

孔子把易称之为大极,易即宙心,大极概括了宙心的动、静两种形态,大极包含无与有。

孔子注易:两仪生四象即老阳——无形无相,老阴——有形有相,少阳有相无形,少阴有形无相,此四象包括了宇宙中一切时空中的生命形态。在这里,从二以后,孔子与老子分手了,孔子注易中是从四象的角度往下分析,而把三才:天、地、人反映在卦位上。即初、二交为地,三、四交为人,五、六交为天。

老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,首先,老子论定:有(阴阳、两仪)是万物之母,在这里,与两仪生四象不矛盾,但老子特别强调,万物中的

重点,天、地、人也可以解为:天、地、间。间即人间,以间中人表示、代表天、地间一切生灵。天是指空,地是指时,人是表示,空间、时间所制约的生灵。天、地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生灵存在所取的形相。

老子的道德经实质就是对易的注解,注解的方式是总起来说。孔子的注易,有总注,也有分注,即有意译也有直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