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七篇 大道朝天

第九十三集 易理无全

易有多种用途。其最原始的用途是用来卜筮,即算卦,但算的方法与目前街头巷尾的算卦是不一样的。现今街头巷尾的算卦者,多的看面相,看手相,已经没有用古易、古易法算命的了,但现今,有的易学家依然用古易法预测事物的变化。

孔子认为:古人(朝廷)在大事之前必先卜筮以断吉凶,然后方行事。后世人认为是迷信活动,但孔子认为不是,孔子在注易中,认为易是能够准确无误地断出天地、人物的变化及吉凶。

孔子虽然认为易之本是卜筮,然而,他又认为若体解易之理,则是人类社会治世和发展的指南。后世的儒家把功夫用在易之理上,把学问用在解易之义上,从而易的其它用途暗淡了,却显现出哲学的光辉。老子根据易的物理及义理,写出了道德经。后世的道学家,根据易的生理,写出了“周易参同契”。形成了道家修行的内、外丹门派。

春秋战国以前,自黄帝至夏至殷商至西周,易是朝廷、王者的专用密书。最古、最原始的易,只有卦而无辞,用时,根据卦象由大巫直接断出吉凶。以后,先人归纳了大巫的断辞,并直接附在卦、爻的后面。之所以这样做是两个原因:一是用起来方便,有了过去卜筮的例子参考了;二是,巫的通灵术,随人类的进化而减退,与天人相距越来越远了;故而在断卦时,必须要在前人——大巫、灵巫论断的基础上,再行推断。这样,王廷中的易就由易本卦及系辞、爻辞组成,先古称这种是卦与辞组成的易为易经。

数百年又过去了,易经从王廷中传了出去,世人对易经又看不懂了,于是孔子等人对易经作注,王廷称后人作的注解为易传,后世人则把易卦、卦辞爻辞——易经,以及易传合本,统称为易。

易除了公开的卜筮用途,哲学用途之外,在先古王廷中,它还有一秘密用途,就是修炼回归天上的功法。这种回天功法是古王廷独家控制密而不传的神门功法。

古巫得到易卦之后,用通灵术与天人联系,天人给每一卦、每一爻的内容是显图象来述说,古巫将图象用隐语记录在每一卦、每一爻之后而形成卦、爻辞。但天人传易,已将易卦排列好了,用隐语系上的卦、爻词所表示的内容是显意,而密意是分散在最少四个卦中,即密意的一句完整的意思,是分解在最少四个卦里,使用时,要将四个以上的卦合并,方可明确密意的内容。神门修炼的功法,就是用这种方法潜藏在易之中。

例如,神门功法之一,龙蛇大丹法、九阴功、九阳功,就是最少在二十四个卦里隐现着,用者要提出一个功法,必须同时研究最少二十四个卦。

神门功法是总则,是以天地卦为体,其它细则又分别在另一些组卦之中,从易中提出一套功法,是按易的规则进行的,若是掌握了这种规则,任何人都可以从易中提出功法来。具体提炼的规则、方法,在“密解周易”一集里已举天地卦为例作了介绍,掌握了这种密法,懂得了系辞的密意,一套神门功法就展现出来了。

易原本只有卦,无文字,是无字天书。古巫用通灵术得到象,然后根据象意用密语作系辞(卦辞爻辞),后世文人如孔子,又对系辞进行解注,这就是现世易本的全部内容,即卦、辞、传,前两者称为经,故易本是由经与传组成。春秋战国时期,即东周时期,易经从王廷中传出,诸子百家如获至宝,纷纷学易、注易、解易。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老子、墨子、荀子、韩非子等等,均是从易中开悟,发展了各自的学说。可以说,中国的古文化,是以一易以蔽之。
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

天地卦的另一种密解法是:提出如下变化的一组卦:

第一套,乾、坤两卦;初爻、初九、初六;变爻, 姤卦初六,复卦初九。

第二套,乾九二,坤六二;变爻天山卦六二,地泽卦九二。

第三套,乾九三,坤六三;变爻天地否六三,地天泰九三。

第四套,乾九四,坤六四;变爻风地卦,六四,雷天卦九四。

第五套,乾九五,坤六五;变爻山地剥,泽天夬。

第六套,乾上九,坤上六;变爻,地卦,天卦之上六、上九。

第七套,乾用九,坤用六。

下面分析此例:

第一套,详见上集,主要是告诉修炼者在一阳初动之日冬至应闭关七日,断女色,远商务,静心打坐,以养阳气。

第二套,至天下火时,古历阴六月应退藏闭关,远离社会,此时已修至水轮而临近日轮(丹田),“咸临吉无不利,未顺命也。”

从冬至闭关修行七日,以后不断练功,至六月已八个月,已修至水轮而临近日轮,如果此时(六月)闭关七日,远离社会,促使生命之气云集丹田,则吉,无不利,若此时(经八个月的修炼)阳足而在社会近女色(顺命)则大凶。

第三套,修行者的意点、重点在日轮(丹田),若终日乾乾(乾乾,意为运气,吸收天之生命光子——阳气)“含章可贞”,即把这能发光(章)之气贮藏于丹田(贞),则可有终(即有成)。(参见上一集)

“包羞”是乾之三爻变的爻辞,意为,此时,应忍恥固位,尸位素食,无所作为,象曰:“包羞,位不当也。”此时修的是命功,故曰位不当,应谦,包羞而行。

坤之三爻变其辞曰:“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,艰贞无咎,勿恤其孚,于食有福。”上述两个之卦,其卦辞为“大往小来”,“小往大来”。此为调息运气和天地之气以养丹田,调息时而先大往小来,以排浊为主,然后是小往大来,以纳新为主。要坚持(艰贞)这样往复修炼,尽管阳已足,仍应战战惊惊如履薄冰,居安思危那样的修炼,天道无情而我无为,仍应思我所应思,行我所应行。

在这里有“包羞,位不当也。”在上一集修到丹田时,也有“咥人之凶,位不当也。”意为,诚告修行者,丹田气足之时,不可任意行事,仍应潜修。

现在社会上修炼气功的人,往往在此时就出手为人发功治病,此正应武人为大君,如履虎尾,大凶,所谓凶,即无成。因为修到此步时,仅三级能量,不堪一用。故而应含章、包羞,终日乾乾,勿恤其孚。

第四套,乾之四爻变,为风地观。此时已修至火轮。(参见上一集的龙跃于渊、风天小畜及雷地豫)。

观卦辞曰:“盥而不荐,有孚顺若。”象曰:“大观在上,顺而巽,中正以观天下。观,盥而不荐,有孚顺若,下观而化也。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,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。”“六四,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

修行者到这一步时,在龙跃于渊,行火轮之修行,由命功质变为性功,此时入静打坐如观,观在这里是宫殿楼台的意思,是一种威仪观,显得神圣的意思,如道教的“白云观。”盥是指沐浴、洗手、净身准备礼神、祭祀入坐静功要如敬神,一心一念,精诚专一,祭神如神在。

不荐,章未荐之时,荐是净身之后去摆供品,忙于务了,心也散了,意为修行者打坐入静,始终要保持在未荐之时,即净身之时那种心态,心诚专注之态。入静之后要观,此观为观想之观,观什么,观“大观在上……”,大观是指宙心,指天目前的摩尼珠,为光,为明月。

“有孚顺若”,有孚是指识神、阴神,只有盥而不荐,一心一念之时,才能调顺后天识神入静。

“六四”一句是说,观到性光、摩尼珠之后,你(宾)才可为王(先天之灵)。

“圣人以神道设教……”孔子就是圣人,老子也是圣人,文中之圣人,是孔子、老子等圣人,即神明,具体就是九天玄女,于黄帝之时设立了神教。“天下服矣”,是说,黄帝依此神教而服天下。

第四套中坤之四爻变为雷天大壮,意为雷行天上,如龙跃于渊,趁阳足之机上冲于天。“九四,贞吉悔亡。藩决不羸。壮于大舆之腹。”意为道路已通,力求上进。

前面的“观”是修静功,静以观性。这里的“大壮”意在动功,冲天上进不止。

第五套,是“飞龙在天”,“黄裳无吉。”配“硕果不食,君子得舆。”“无号,终有凶”。此时已修及风轮,已明显得光。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。(详见上一集)此时,要顾及底气,丹田命宫之气是否充足,若足,则识神终有凶。(参见上一集)

第六套,“亢龙有悔,高而无民”。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。

此时,若血气不足,则难以上冲。“亢龙有悔”,有悔的意思是,要返回去充足命功之气。“龙战于野”,天玄地黄,意为已到了决战的时刻,决天地,决上天还是入地的时刻。

第七套,同于上一集,“见群龙无首,含万物以化光,以大终也”。修出去了。

通过这几集的案例分析,第一,读者可以掌握一种读易的方法。易的各种读法都是对的。就如群盲摸象,摸的虽都是局部,但都对,都是摸至大象了。摸到象鼻,有象鼻的用处,摸到象尾有象尾的功能,各有所得,各有所用,但均无法将易穷尽。世上有很多注解易的书,都不错,都自称是易之全解、全注,但这是不可能的。所有后世人对易的全注、全解,都是局限的。有的侧重于义理,有的侧重于术数,有的侧重于卜 筮,有的侧重于史实,有的侧重于医巫,有的侧重于丹术等等等等。

所有世人书写的周易大全,名之为大全,实之都不全,若集众家之所得,共书周易大百科全书,也许种类能全,但深度又不全。

为何无法解注以全,因为易乃天物,无法言全,古孔子深知此密,故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。他告诉后世人,对于易,无论出多少书也无以尽其言,无论如何写,也不能尽其意。五千多年以来,易之所以长存不衰,正是因为世世代代的人,无能将其挖掘意尽。
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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