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
第七篇 大道朝天

第九十七集 逆行与顺行

在人的身上具有两种能量:一种是人类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体能,一种就是反映所谓超自现象的性能。人的体能是靠食物来供给。体能是维持身体的存在,体能表现在力上,可称之为体力。一个人的体力大小是通过两个指标来衡定的,一个就是耐久力,另一个是暴发力、耐久力是反映体能能量大小的主要指标,暴发力是一种瞬间力,它表示人能够把体能集中于一点的能力。暴发力不能全面代表一个人的体能,但它又是在体能基础上的体现,暴发力的大小不仅与体能的大小有关,更重要的是一种训练和使能量暴发出来的一种技巧。

性能是表示人体的生命本质所具有的能量。性能的来源,一方面是先天性的,一方面是后天性的,所谓练功过程吸收天地间生命光子所积攒的能量。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性能,而性能每时每刻都需要补充,哪怕是几十分钟,几分钟不补充,人的生命就会窒息,而表现出“死亡”状态。

通常人体性能量的补充是通过呼吸来完成的,故而各门功夫学,都把调息,深度呼吸作为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。

人体在呼吸时,除了有已知的空气进入人体之外,另有一种天地间的生命光子所形成的气流,在中国古代称为炁的东西也进入人体。炁就是人体性能量的后天来源,所谓风水、气场好不好,实质就是指炁的浓度如何。

生命能量体与肉身结合时,其能量贮存在脑、脊柱,其物质载体是脑汁和脊柱里的骨髓,性能量的集中贮存点是海轮与水轮区域。

人体对性能量的消耗主要是两个方面:一是脑力方面的消耗;一是精力方面的消耗。

人体刚形成,以及幼年时代,性能主要是贮在月轮,现代解剖学称之为松果体。松果体仅是一种表面现象,它实质是人的生命光音能量体——摩尼珠的载体。

随着人体的长大,后天意识的加强,失去能量的生命体——灵,沉入心轮,而性能则下沉贮存在海轮、水轮。

性能量一方面以脑思维——脑力的形成排出(消耗),一方面以精的形式(精力)排出(消耗)。

人食用的食物,大量是以热能的形式补充体能的消耗,其极少量的精华也转换为性能贮存在水轮上的肾脏,故而人的性能,其后天来源是呼吸以及食物中的精华。

人体后天生命现象的主要支承机构是人体的消化系统,但消化系统在消化食物并使之转换成能量的过程中,其自身就要消耗近百

分之八十的能量。有点象一台锅炉,它以煤为食物(原料)转换成热能时,其自身要消耗一部分热能电能,比如自身消耗百分之二十,人们称锅炉的出率,效率为百分之八十。

但人体的这台锅炉效率仅为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,而且转换过程中也要消耗性能电能。故而古瑜伽学一直坚持素食是上等“原料”,因为极易消化,耗能少。

人在饱餐、大餐(肉类)之后,表现为一时的倦懒、思眠,不愿动,那是因为,人体的内能(体能与性能)大量集中用于消化食物。虽然,大餐食物在消化吸收之后也能转换为内能,但对于修行者来说,他失去了时间。大量的时间用于消化食物而不能练功,而且还要排除肉类食物在消化过程中,释放的毒素。

以上就是古瑜伽修行者为什么提倡素食、禁欲的原因。当然不搞修行、练功的人,就没有这个必要了。

前面提到,体能的指标是耐久力和暴发力,性能的指标也是耐久力和暴发力。耐久力表现在脑力、精力的持久性,暴发力反映在脑力方面就是灵感力。但对于修行者而言,性能的指标,其耐久力反映在能量级上,其暴发力是反映在特异功能或是神通力上。

与体能表现的暴发力一样,性能的暴发力是一种特殊的训练和技巧的结合才能表现出来。这种暴发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天生性,如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:“其实我比他力气大,但是我不会使那个劲,他特别会使那个劲。”比如举重,一个力气大的人的成绩,有时比不过比他力气小的人,就是他浑身有劲,使不出来,这就需要训练。

因此修炼气功有两个主要课题:一是如何吸收、提高能量的等级;二是对引发那种突发力的技巧训练。比如,很多女巫的能量级并不高,但她们会使那个劲,例如:零点的调整,而不具备天生性的人,就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表现出性能的力量。印度瑜伽就是专门研究这种训练的,它有成套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论。

但是,对于并不是急于要表演的人,并不一定要把功夫用在技巧训练上,而应把功夫用在能量级的提高上,当能量级在四级以上时,就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出其自然的属性,表现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某种功能或灵力。

在社会上立足的气功师,有的能量级较高。比如,三级半至四级,有的能量级并不高。比如,两级至三级,但是他们都掌握了某种技巧,能够表现出来。而学功的人,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掌握那种技巧。有些技巧是容易传授的,比如治病的手法,但有些技巧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,比如念力 致动、搬运。

比如:发马,即灵动,有些人就较易进入状态,但有些人就不易进入状态。这里有个先天性,但对于没有这个先天性的人来说,只要掌握了技巧,照样能够发马、灵动。

发马、灵动的训练是敲开通灵大门的关键,也是训练性能引发力的技巧问题的关键,但是发马、灵力训练需要一种特殊的场合,否则无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。这种场合就是“和平与宁静”,否则,一方面是不易成功;一方面是容易出偏。

和平与宁静对于修行者来说至关重要,你若没有和平与宁静的环境,以及和平与宁静的心态,修行是无法进行下去的。

但是就环境与心态而言,心态更为主要。故而,修行者都要时刻训练自己处于一种和平与宁静的心态,否则是修不上去的。

那么,如何才能有和平与宁静的心态呢?豁然、大度、与世无争、把自身置之度外、谦让、无贪等等是必不可少的风格,这些品质也应是修行者所应具有的风度。在精神上还要堪忍,能吃苦而不认为是苦,性格上古朴无华。在外在表现上,一言一语,一举一动,接人待物都表现出和平与宁静,象一座静静的山如如不动,象江河源远流长,象月亮皎洁明亮,默默地挂在空中,象和风细雨,安安详详。

如果你打算踏上修行者之路,首先,你要训练自己如上述讲的和平与宁静的心境。这比什么都重要,你若在这种心境状态中去练功,那是自然而成。

“易经”讲的基本思想就是,人外在、内在都要表现出顺应自然,保持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,并去创造一个和平宁静的环境,而在生命本质上却要逆自然而行。老子的“道德经”其基本思想也是如此,在环境上和平宁静如同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。在修炼上,则是“知其阳而守其阴,知其白而守其黑”,逆天而行。过去,人们对易、道德经的批判,不是从修行的角度,强调的正是相反,在环境上要逆其自然,在生理上、生命上却是顺其自然。这就是修行与不修行的根本差别,是两种不同的进化方式。
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四日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