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宙生命学(心语108集)
宇宙生命学 后记
第一0二集 人生难得
如何验知自己在学佛修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成呢?有一种旁证的方法,即,在修行中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殊胜心境。
一、梦境:梦中见佛、菩萨、天人、莲花、菩提树等等。
二、幻境:在静坐时,若心境不乱,会出现幻境,如明净的虚空,无边际的大海、原野、莲花、日、月、佛、菩萨、天仙……会听到虚幻的心声,各种音声、传法声,有时有异香味等等,出现时可试着与之交谈,但莫追,莫留,任其自然变化,若出现不良幻境,则以法排除,例如心中念佛号,六字大明咒等等。过去,一些习气功者也出现幻境,但不少是不良幻境,出现后又无法排除,习功者称之为走火入魔。
三、定境:若是真得定境,会有种种细微的定相,获得定境成就的会有定心现前(一般功夫称之为元神),其可来去自如,自己可以任意支配。
四、证境:这一步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,佛门称为法性寂,其人可获得不生不灭的自证,此为最高究竟的智境。
梦境是反映信成就,幻境是反应入静的情况,反应戒成就,定境是反映定成就,证境是反映慧成就,读者可对照检测一下自己,找到差距,就易了知应在哪方面再下功夫了。
一般的人,心识散乱,追求外界的欲尘,不能按佛法如法去修行,就很难出现上述种种境地。
这种在修行中所得的境地,是宗教领域里的事实。每一宗教都有它特殊的境地,这是确实存在的,是修行、修证中的一种特殊体验,佛门,真正懂得佛法的人,都会承认这是事实,故而不能用常人、非修行者的机械的眼光去一慨抹杀,谓之以迷信。
前面三集主要介绍了佛法。修行人若不知佛法又何从修起呢?
下面谈谈怎样理解“人生是苦”。首先,此苦非彼苦,释佛在佛法中所说的苦,并非是世人口边上所说之苦,释尊所说之苦是指心苦,而不是指身苦,若是身苦的话,修行就是要吃得身苦,若要不苦,人又何必去修行呢?
所谓心苦也并非真的说是心苦,只是名之为心苦,而非是心苦。那么,释佛到底指什么才是人生之苦呢?这个苦就是指无常,指变化莫测,指朝福祸夕,指事物的变化,指一切都不是实实在在的永恒。
比如,人活着,但不能永远不死,发了大财,转眼又丢失,好容易生活好转了,但人又病倒了、老了,这种没有永恒保障的事,释佛命名为人生是苦。
在人生是苦这个情况里,佛法指出如何去修才可以了却此苦而获得永生。这里的永生并不是说人长生不老,因为那是不可能的,这里的永生是指不生之生,是不生而获得永生。
另一个概念是“出世法”,这里的世是时间的意思。“世界”这个词,世是表示时间,界是表示空间,世是表示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三世。所谓出世,就是不受时间制约。
如果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,在什么情况下,才可以不受时间因素控制呢?就是当速度大于光速,无限的大于光速时,就不受时间因素控制了。现代物理学的研究,证明了“出世”的可能性。
那么,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具有超光速呢?只有具足够大的生命之光能量的物体才可具有超光速而出世。因此“出世”、“了脱生死”的实质,就是你如何通过修持,使自己的生命光音能量体有足够大的能量。
再一个概念就是佛法中的“一切皆空”。关键是这个“空”字,这里说的空,并不是指什么也没有,而是指:由因缘和合而成,没有实在的不变体,称之为空。
佛法中讲的空,与老子道德经中讲的“无”是一个概念。无,并不是指什么也没有,而是指变化莫测。“无以欲观其妙”,观“无”什么呢?观“无”之妙。妙是变化莫测,没有常态。
空也罢,无也罢都是相对于一切皆有而言。有,是指因缘和合体,是具体的存在,但又是随因缘变化而变化,而无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常态。有从空中而来,从无中而来。道德经中说:“有以欲观其窍”,观什么?观有的变化轨迹,窍是指轨迹。
“一切皆空”的含意是相对于“一切因缘皆有”而来。故而修佛法,不仅要证得空性,还要证得“即空即有”,而不能落在一边,知有不知空,或知空不知有都不是中道行,而是落二边见。
下面再谈谈做“佛事”。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,寺院里成天忙的是做“佛事”。所谓做佛事,就是在家人花一些钱,请寺里和尚给拜忏,以超度亡灵,或减罪等等。
在释佛时代,在古代没有这种佛事,这些事情都是信佛的人,自己照本诵诵经,忏忏悔,替亡灵忏忏罪。以后,做官的为了讲排场,就花钱雇和尚来诵经,由和尚替自己忏悔,由和尚替自己超度亡灵。
上行下效,而成了“佛事”之风。花钱请和尚,或花钱雇和尚去做佛事,本身无所谓好不好,只是要看有没有用。笔者说:没有用!因为礼忏、忏 悔不是别人能代替的,请别人来超度亡灵,远远赶不上有血缘关系的人自己去超度亡灵,请别人超度亡灵,那亡灵不知会超度到哪去了,也许做到地狱里去了。
打个比方,市里分配给一些单位种树,指定必须是机关干部参加,有的单位,以干部太忙为理由,抽调车间的人去种树,或是干脆花钱雇农工去种树,树种完了,那么效果如何呢?
市里指定机关干部去种树,目的是通过种树,使机关干部参加集体劳动,从而净化思想。这和花钱雇和尚做佛事是一个道理,没有用。另外,寺院里出家人的主要事业是修行,若是寺院忙于佛事,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,实质却是佛教衰败的一种表现。
笔者知道有些寺院是不做佛事的,例如多宝讲寺、天师寺,但天师寺提供香堂,由在家人自行拜忏,自己给自己做,这样效果就更好。
近几年,城乡“佛事”大兴,一方面是表示信佛的人多了,一方面,这种活动有浓厚的迷信色彩,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,而最终影响佛法的弘扬。
有不少学佛,见面就说:人活着真苦啊!其实人生并不苦,苦中有乐,乐中有苦,苦与乐是相对的,穷有穷欢乐,富有富中苦。人们看“红楼梦”,贾宝玉,林黛玉,诗社,花前月下,老太太祝寿,有乐,但林黛玉病死,老太太祝寿上的菜,一次不如一次,大观园败落,又显出苦像。人生有乐,相对于乐才显出苦,人生有苦,相对于苦才显出有乐,佛法中所说之苦是指苦乐无常,不能长在,是指无常之苦,而此无常之苦,在人生中并不容易感觉到,即使有人感觉到了,也会认为无常是正常现象,不可能有常,不可能长在。犹如流行曲中,好花不常开,好景不常在一般。
所谓“人生是苦”,是指这个不常在,但人生难得,能得人身本身就是福报,福享尽了,人身也就消亡了。“人生是苦”是相对于这个而言的。佛法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寻求永恒、有常,从而摆脱这无常之苦。人活着,本身就是福,问题是不要把福享尽了,在福报未尽之时,抓紧学修佛法,以获得永恒、常在。正如:“何须待零落,然后始知空”。佛法中的空,就是指无常。
因此,学佛,不要只停留在见面言苦,吃素、念几句佛、经上,那只是表面,并未进佛法之门,而是要在上述基础上,再进一步去明了佛法。明了佛法也并不是能背下“禅门日诵”,日诵是为了方便,把佛门五宗的日诵集中在一起了。实际上,你修什么就只看什么好了,你若能打坐入静,那比背诵什么经都要强得多。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二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