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1-2-8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修行者 总后记

《修行者》二十八篇 断后行

第261集 胜利回归 第二章

第八节

B:救世主,名之为救世主,实际上谁也当不了救世主。就是佛菩萨、三清、基督也当不了救世主。

世,表时间,试问又有哪位是能救得时间的主儿?时间又何须用哪位主儿去救?

时间乃宇宙之中最高统治者,一切均在其制约之下,又有哪位主儿能凌驾于时间之上而去救时间呢?故知,宣扬救世主之说教,皆属妄言妄语,如若按佛门具足戒法,死后其必入狱门至少30万年。你不深入研讨行观记录,却是东想西想个什么?

甲:想作佛。

B:当年道一上了衡山,自己结庵坐禅。一日,怀让路过,问之坐禅又是求个什么?道一 曰,求作佛。怀让道,磨砖不可成镜,坐禅又能如何坐成佛?于是,道一拜怀让为师,一学就是十年。故知,古代禅师已证悟出坐禅坐不成佛。

C:佛门内外均以为打坐就是坐禅,殊不知打坐就是打坐而并不是禅。打坐与禅坐是有区别的,无观之坐为打坐,称之为炼。成观之坐方可谓之为禅坐,称之为修。观的要点是心静,心不可动,是故把禅字解释为静。故知,禅坐是指心静、心不动的行观。禅坐谓之为修,而修又以行观为筏,故而方称之为“修行”二字。故知何为“修行者”?禅坐行观的人。

甲:才刚说道深入研讨行观记录一事,前面的一段行观记录中,大日如来抛出“金童玉女”一语,这言外之意,那语味可是……那不就一网给收了吗?

九宫收服罗地,使万名罗刹女落了空,最后的最后那大日如来又洒下一网,又把那九收归为一。把多变成了密。从理上讲,这叫万法从九,而九九归一,合之即为万法归一。但从情上看,那万名罗刹女又是如何能放得下?九宫如今是看明白,不争了,自动落空。不仅如此,就连九天也放弃了,飞升玉光天去了。难怪圣观音说玄女,到头只怕是一场空!

那师也是,脱口说,那是母的……大日却来个顺手牵羊,笑曰,那雄的可是上来?一网给扣上了。正是,孙猴子本事再大,也蹦不出如来的手心。可若是大日如来这一网收,那不就没戏了?

D:修行人嘴上都承认万法归一,但在实际行为和心态上又都无法接受万法归一,在这一点上可是远不及九宫拿得起放得下。

甲:试想,日后那罗地干布在大日宫眼皮底下,定是受拘得很。可又一想,那大日可也是个天上天下的绝世美人!只不过就是凶了点。也是个没办法,正如《易》曰,知得应知丧。

           

乙:今天是3月8日国际妇女节,阴历正月卅日。就在晚上十一点时,入子之时,若按天界计时已进入了阴历二月初一,二月二是龙抬头,阴历正月廿七是惊蛰,但在3月8日晚十一时,忽然雷声大作,滚滚雷声之后,又是一阵阵、一声声惊心动魄的大闪电和霹雳。霹雳声未住,大冰雹就漫天盖地的砸了下来……人们惊呼起来,师急忙出去看,担心砸坏了他那些花。师随手拾起一个落在花池中的冰雹,进屋用尺一量,直径25毫米以上。师说,大自然一旦发作起来,实在是令人惊骇!

也就是九分钟,雷也住了,冰雹也停了,半壁山上下到处都是一粒粒的雹子,也不知别的地方下没下?还是专打半壁山?

甲:我一直在想,师若是把49只白虎找齐了,去西门峡换防的留守凑齐了,也就算是交了九宫的差了。可是,师又不去找,人又都不见,何以故?

A:见,就是个缘。可是,这个缘较易令人追悔莫及,师想来想去还是不去找的好,省得日后落瞒愿(埋怨)。于是,就采用典故“守株待兔”,顺其自然,是谁的缘谁自找。49只白虎已落实两只了,余下的47只自己会找。

甲:为何去接防的西门峡守军要最后撤?

B:不算是最最后撤,按说也是倒数第三了。那弥勒的留守军不去接防,留防西门峡的又如何个撤?那不得等831万年时,弥勒留守军开上来之后方才可撤?

倒数第二是断后队,他们是西门峡守军的压阵。

甲:西门峡守军与断后队回撤时也就一步之遥,这也等于没有区别?

B:区别很大,断后队一直是上上下下的流动,送上去一批之后还能在上面乐一阵子,待千年白月又要飘来时再下去接一批。

甲:白月一年一次,如何又成千年白月?

B:一年一度的白月仅能至月台,千年一度的白月方可过断魂。

C:断后队千年下来一次,可西门峡留守则不见弥勒是不能往回撤,这就是区别。

甲:我认为这里边问题就严重了。这55年飞渡月台这一万五可都是精英!

D:话也不能这么说,对于大灵而言,人人都是精英,又是何止这一万五?可又不是没有区别,唯这一万五因往世的缘份获准了替补天位,但是,天位者功魂也,那功又在何处?往世之功也随时间而去化为了天缘,未来之功那就得再建、再立,否则后来的,以及原来就在上面的又怎么能服?

建立天功只有三个方面,或是冲关,或是断后,或是留守西门峡。

甲:我看冲关是大占便宜?

D:唉,现在也该仔细研讨个明明白白。师说,书已收口,这临期末晚了一些利害关系应研讨明白才好,别一旦留守了西门峡,在下面一怨就是831万年。说明白了,是进是退自行方便,不然总是美滋 滋的做那天王梦,《易》曰,知得也应知丧!

才刚你问冲关一事,这冲关包含两层意思,即上冲天,下还得去破地。并不是像你以为的只上不下,要能上能下方显英雄本色!

甲:我也不去想当英雄。

D:可天王个个都必须是英雄。

甲:那我也不去当天王。

D:这55年回去的可全是天王,不是天王那得等以后。这次九宫之所以那么卖力气,原因就在于九天大换防,必须补充上去一万五的天王、大自在天王、以及 宫、殿主。

甲:冲关,一咬牙上去了。可破地……总觉得玄得乎的?如若万一没破成地,反让地给破了,那可就活受了……

D:上面的天王位始终给留着。

甲:一般来说,什么样的是冲关,什么样的是断后,什么样的是留守?

D:一般来说,留守须是有组织能力的,路经西门峡的英灵个个归心似箭,故而必须管理得驴顺条羊。另一特点是,西门峡留守都是快的。

甲:这又怎讲?

D:第十篇仙魂曲中不是早就告诉了吗?“快的慢,慢的快,快快慢慢慢慢快”,这是青娘的唱段。

快的慢,这个慢是指西门峡留守。

甲:等一等,这天理不太公平,有本事的,快的,反而留后。

D:不对,这不是人为规定的,而是一种自然法则。所谓“快的”,并非真快,而是假快。这种类型的人,“我执”较重,“法障”较重,“妄念”较重,故而不用说冲关,就是月台和青潭都上不去。是故留守西门峡以待通过隐修,破了我执、法执、以及妄执,自己能够飞渡了,也就正好是弥勒来了。

甲:此三执较重者为何冲不过去?

D:此三执较重者,其九世阴魂合不上去。

甲:那为何在现实中又表现出快?

D:慢鸟令先飞。

甲:难道快的全是慢鸟?

D:不全是。且看青娘令,“快快慢慢慢慢快”,这里的“快快”,就是指快乌,它有冲关或断后的使命。但也有慢鸟,一慢再慢而留在了西门峡。

甲:“慢慢快”,又是何解?

D:这里的“慢慢”是状语副词,意思是“慢慢地快”,其含意是,快的要稳,稳中去快而不是急于求快。

甲:唉呀……

D:也别唉呀,还来得及。师不是再三再四的让好好研读“仙魂曲”吗?

甲:这么说,这一万五中没有一个能上去就不用下来了?

D:也不是,冲关49,断后49,余下的凡能冲过断魂的则去天缘宫报到领位,凡连青潭、月台也上不去的,留守西门峡边守关边隐修。

甲:这段就算是研讨明白了吧,第二个问题是,《圣古兰经》中的神 秘19数字?

E:其中有一解是指十二 宫和北斗。以后又发现是指天九宫、地九宫与大日。《圣古兰经》的意思是,这个19是天之使者,是天的代言人,她们将决定站在左边和右边。19这个数,又暗含个零字,暗含着密与多。

甲:北斗七星,但现代早已发现北斗是九星?

F:如按北斗九星看,12宫与九星是21,21这个数在中国数运学里表“明月”。中国数运学中把19这个数,表红艳,红灾。若从这点看,《圣古兰经》中的神 秘19数字是指天地九宫和大日。

甲:红艳好理解,红灾又怎讲?

E:红灾可这样理解,第一次天地大战可称之为灾,那是大日与天九宫为一方,大月与地九宫为一方。

甲:第三问,任何学说都有哲学含意,包括自然科学学说在内。那么《修行者》的哲学含意又是什么?

F:《修行者》的哲学论点是,时间与空间决不仅是物理学中的简单变量。《修行者》认为,时间与空间都是看不见的,却是能够感觉到的真真实实的物质 存在。时间与空间是宇宙中两种特殊的物质,这两种物质中,空间是有界而无限的,时间是无界而有限。时间充满着空间,之所以能够充满空间是因为空间有界。时间是无界的,它可以膨胀为无穷的大 ;空间是无限的,无限的空间可以包容无穷大的时间。时间的无界又表现为可以浓缩为无穷的小,无限的空间,无论时间有多小也能包容。时间是有限的,它没有无穷无尽的多,从而使得空间有界。尽管时间是有限的,但它是恒定的,它既不增加也不减少,既不生也不灭,它是个永恒的存在。这就是宏观上的时空观。在此以前的研讨,即生命本质问题,是微观上的时空观。

如若从宏观、微观和合的角度看,时间就是生命,它是永恒的,是亘古长存的。

如若从宇宙观去看人生观,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运行轨迹。无数的人的无数的特定时间轨迹之总和,就是人世间。

这里的“世”字,是表“时”。故知,人世间就是人的时间。亦即,作为人这种生命形式,这种特殊的、特定的时间生命形式,所能够体现出的时间量上的总和,称之为“人世间”。

甲:记得最初时,一次天公对师说,划分为天地间。其中这个间里就包含着人世,以及伴随人世而共同存在的其它生灵。

我想,大多学人对哲学并不感兴趣,注意力仅仅在如何行功才能如法?除了去自找的那两个49之外,还是尽可能的冲出去,少留在西门峡充军。上面提到了,充不充军全在于破除我执和法执,这是一点。再就是,青娘令中的那些快快慢慢的,我是说,大行本应是出自白娘,却又何故由青娘教示?

G:才刚你说的那一堆,分两个题来谈。第一题,即关于我执法执的问题。可知那位著名的唐三藏?他西去取经,在印度又游学十七年后返回,他就东土以及西域众高僧的修行情况看,发现了一个修行中致命的问题,即,全修不出去!各种法,皆为方便法,本是条条大道通罗马,这个罗马就是古青潭,这也叫做万法在玉龙之处归为一。

但是,尽管是种种方便法是如何的方便,修行、修炼的人苦苦精学方便却是全在西门外,这西门之关峡却是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逾越。

那唐三藏一观,何以故?明白了,全都卡在我执和法执上。是故,唐三藏提出,若要修出去必须全力破除我执和法执,否则各种方便之门,皆在西门外,即西门的东面,全在东门之地。

后人将唐三藏的这个学说,称之为“唯识论”,把他的教学以及追随他的众弟子,称为佛门法相宗。故知,其它各宗、各派、各道、各方,尽管法再高,术再多,门头再大,通通皆在西门外,这是因为修人的我执、法执未破,再好的法也是过不去西门。从这点看,神功法的最低点,是开了西门的方便,最起码是留在了西门内。

甲:看来唐三藏是不白给,以往是小瞧他了,这也全是那个孙猴子给闹的。

G:孙猴子,非孙猴子也,那是影射罗地干布。花果山,即影射地界的罗刹花仙世界,花果山上竖起了“齐天大圣”,与天抗争,是影射第一次天地大战。意思是,地面上的,猴变人还没变全。

唐三藏孤身独马深入西域,那是隐中的罗地一路护送,目的就是让他取回“一卷经”。

第二个问题,快慢之教示又是何故出自青娘?可知青娘是何人物?当年花仙大院“八十万”禁军总教。是故,在这55年大回归中,其充任冲关破阵的前军总指挥。

甲:还有一问,第三篇女神歌中道,独自处于幽静处,净处为己设坐席,席上铺垫谷舌草,切 勿过高和过低……这里,过高是多少?过低又是多少?

G:这个要根据学人的环境许可以及种种方便,不要不顾环境和条件的许可片面去追求。师说,这个高低一般是在33公分至36公分之间为宜。33公分以下,易受地面寒气、湿气的侵蚀。33公分基本上就是一市尺,但最高不宜超过一尺二寸,即40公分。平素人们的坐椅、坐凳、床之类的高度,一般以36公分至46公分为宜。

女神歌中的坐席,与现今佛道门中蒲团是不同的。歌中的坐席称为榻,亦可打坐,亦可行九阳基训,亦可睡觉用。不过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。如若强调,则陷入我执和法执之中。

甲:为何我执法执者最后却成就个“快的慢”?甚至落在西门外?

I:比如众人皆是一年级学生,师讲第一课时,行的快的领会习用皆是又好又快,远在众人之先。这本是好事。讲第二课时,众人虽是未把第一课全能领悟,运用自如,但皆顺进度向前履。但这位快者却认为你们不求甚解,不精益求精,自己却认真刻苦的对第一课反复研究、深入细微妙巧。

一个学期四个多月三十三课讲过去了,那慢的也是毕竟听了个大概,有了三十三课的大框架。如若其中慢者利用寒暑假再复习返观第一课,则会有新的体悟,正如子曰,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这位则是慢的快。若其中慢者履完三十三课之后,不按子 曰去行,则为慢慢者,恰成我所我慢也。但,一个学期过去了,那快者就是深入的再精,充其量也仅是第一课的最高水平,依然在第一层天转,上不去三十三层天。此即是我执,又是第一课的法执。如若快者,第一课时领先了,但并不沾沾自喜,不以第一课自居并以此好为人师。而是拿得起,放得下,随着众人按进度行。因为这点实在是不容易,若按进度行,则总是小学生。若停下来,则可为师。此种快者为“快快”,可是?师不见人,是怕误人,是怕学人总在第一课没完没了的转悠。

在佛学中有个故事,一位高僧下山,行至一处时,只见漫漫金光。近前一看,是个老太太。此位老太一心修观音六字大明咒,平素也无师指教,充其量就是个心诚。老太一见来了位高僧,心中十分高兴。忙问,师傅,你看我这六字大明咒念的对不对?高僧一听,笑曰,其中有发音不正。当即传之以正法正念。

高僧辞别老太又沿路上了山坡,忽地回头一观,那本是漫漫金光的一片却无影无踪!

高僧暗暗叫苦,只道是坏了事了,这不是误人子弟吗?于是又忙返回,对老太道,才刚我是跟你开个玩笑,只是看你修佛之心诚不诚 。其实,你原来念的才是正宗正法!你还是照你原来的念……

高僧爬上山坡后,又一回观,只见漫漫金光一片……

为什么深入正确之法了,那金光反而消失了?是因为正法使得老太执着于法而停留在第一课止步不前了。

甲:从这个故事上看,这位高僧是位师者,此即法无定法,因人施教。但凡为师者,往往看重学生弟子是否是如法行为,并不料反为“如法”两字所误,把个“如法”成就了个不如法。方知,所谓如法,就是法无定法,目前无法。

要说那唐三藏,自发现中外修者终是落于西门外,故而立点在破除我执我法,后人把他的主张及学说名之为“法相宗”。但是,从佛门众宗流派来看,法相一宗远不及净土、禅宗、密宗等为广为引人注意,此又何故?

I:其它各宗立点在一方便之法,其结果是重术也,即着重在技术上的修持。而法相宗重在从理上、从识上去破解我执和法执,但对于文化层次不算高的大众而言,似乎就不合口味,人们普遍重视技术而轻理学。

甲:如今十方大丛林的理论并不算少,仪表堂堂……

I:步入一座十方丛林大寺院,有名气的,响当当的,但只一观那接客厅,以及方丈室,一下就可明白二、三。其景观是,字画 牌匾,琳琅满目。只是那满目的不是月,不是日,而是名人题字等等。

但凡是这样的,不要只看形式是寺院,穿的是僧衣,但修的却是儒学!这么多好东西,又怎能不令人牵挂?

甲:修儒学又有何不好?写写书法,再吟诗作画……多写几个“佛”字也是一种宣传。只是……只是那个“佛”字可能就不是佛了。不过,反正宗教也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工具,内其涵反正也是差不多。

I:虽都是工具,但用途不同,有锄头有镰刀……比如,儒学是维持统治,以期社会安定的工具。道学是社会变革,需要乱一下的工具。伊学是为保持阿拉伯大波斯种族永世长存的工具。基督、天主方面的经学,是为使西洋一统天下的工具。

甲:佛学呢?

I:佛学的原则是不问谁来统治,反正都是戏,但也有特定的规范,即,不论谁来统治,得给碗饭吃。

甲:神功法虽不立门派,但也毕竟是个“学”,既然是学,那么也跑不出工具之说,那么,神功法之学又是什么工具?

I:才刚的工具学说,是拘泥于世间法而言。就世间法而言,神功法之学是维护中华民族在现代文化、在西洋经济、技术、科学、文化的汪洋大海中,不被溶化和淹没,得以自主自力的工具。

就以孔学的观点而论,这个学也就是个“孝”字,是十字架文化字母T上面的那一竖。正是,大孝莫如天,且听那曲调……

阴随阴报,阳随阳报,

不以其道成家道。

枉劬劳,不坚牢,

钱财人中皆凶兆。

一旦祸生福怎消?

人,也散了。

财,也散了……

甲:那又是如何?

I:且听接唱……

须教人倦,须教人怨,

临时危不与人方便。

吃腥膻,着新鲜。

一朝报应天公变。

行止不以他在先。

饥,也怨天。

寒,也怨天……

甲:不怨天又当如何?

I:那曲子又唱……

晨鸡初听,昏鸦争噪,

哪个不去红尘闹?

路迢遥,水迢迢,

功名尽在长安道。

今日少年明日老。

山,依旧好。

人, 憔悴了。

甲:如此,当是安分方是?

I:曲儿唱道……

尧民堪讶,朱陈婚嫁,

柴门斜搭葫芦架。

沸池蛙,噪林鸦,

牧笛声里牛羊下。

茅舍竹篱三两家。

民,田种多。

官,差税寡。

甲:今天是3月10日,阴历二月二。从行观中发现,青潭底是个巨大的莲花。几年前英国探险队从飞机上向下观,小三峡西面的“天坑”也呈现为一朵花。

前两天研讨的有关阅读《修行者》以及修持神功的方法,大体上看是, 循序而渐进,温故而知新。这种方法是传统的中国式学法,也是孔子、以及以后的韩愈等等所推行的方法。

但是,这种方式与西洋的蛙式学习法不同,观师所为,师并不采用那种 循序渐进法,而是应用的蛙法,却又何故建议学人循序而渐进呢?

A:一般讲,此二法可兼用,在尚未得心应于手之时,偏重一些 循序而渐进为好,在得心应手时可采用蛙式。

中国式的传统教学均是 循序渐进,先学钻木取火,再学火石打火……西洋的蛙式侧重在实用,应用,目的是取火,故而直接教学电子打火,而将以往的一律割舍。但中国人在感情上有点过不去,舍不得,那是传统,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。

《修行者》一书,其本身就是采用蛙式成书,目的在于为学人节省岁月。如若学人再来个蛙式,那可就支离破碎了。教与学是两个角度,教,应侧重蛙式,学应侧重 循序为好。教法上采用蛙式,目的在于给学人时时刻刻制造顿悟之机。学法上采用循序,是在渐悟中去获得顿悟,不失去那伏下的顿悟飞跃。

就孔子的教学方式而言,也不是只采用 循序渐进式的老八股,孔子在教与学之中广泛的应用了蛙式。只是以后的诸位孔学大家,大大发扬了孔学中的循序法,而忽略、淹没了孔子的蛙式法。

甲:看不出孔子蛙式教学的蛛迹,子曰,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这是典型的 循序教学法。

A:后人小看了孔子。可知历代易学,直至现代易学,都是以孔子的解注为基石。那么,孔子能解易、注易,难道孔子的教学中不蕴藏着易法?后人只是孤立的去研究和应用孔学,殊不知孔学必须与易学同时研究方可深悟孔学之义。之妙。就以才刚的“子曰”为例,历代及现代孔学大家均一致认为其解是孔子主张学应时常反复的习,包括复习,并通过复习,温故而知新,这是一件大好事。

师说,这仅是其中一解,尚有另一解。

另一解又是何物?且看,子曰,学而时,习之不亦乐乎?

只是轻轻移动那么一个小点,却如同开云见日,显现了孔子的蛙式教学法。

子曰,学而时……

何为“而时”?学佛的人均知何为“尔时”,而时即尔时。而这个“尔时”,就是蛙式教学法。

“子 曰,学而时”,是指“学”这件事,并非就是循序渐进、老八股式的,而是学那个“尔时’”,也是“尔时”学。

子曰,学而时,习之不亦乐乎?

如若在学上应用了“尔时”之法,那么,相应的“习”就是很必要的事了。这里的“习之”是对蛙式教学弱点的补充。

习,含有反复之意。那么孔子所说的习,从定性上看是反复,若从定量上看这个习又是多少呢?

且看复卦曰,七日来复。

这里又含有两层意思,其一是七天一个反复,即学、修持等等是以七为周期。西洋人敲定的每周七日并不是偶然的。

其二是以反复七次、七遍为最。这里又暗含着一个学练周期49日。

甲:孔子的这段子曰,第二句是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又是个什么?

B:是个“贪”字。

A:“有朋”,朋在远方,这个远方在哪儿?历代及现代“大家”的解是泛指很远的地方。那么,在孔子那个时代,很远的地方又是指什么地方?什么地方才可称为远方?云之南也。

远方得朋,正是《易》曰,西南得朋。

何为“有”朋?有,即“大月”,大月之朋在云之南。

再看第三句,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人是指众人、凡人、即,众人、凡人均不知你,不解你的心及所为,但也不因此而心愠恼、心怨,而仍自安……

第三句不是孤立的,它是紧扣着第二句而来的。之所以能不愠,是因为西南得了朋,得了大月,心里有数了,有底了,尽管是东北中原丧朋。

第二句是扣着第一句来的,如何方能获朋得月?只有学而时,且复习之。

以上即是“子曰,知我者春秋……”

故知,中国的儒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,至今方悟解,天尊又是何故开示川人应学“四书五经”。

那子曰,是曰了很多很多,如今仅是抛个金引个玉,本书不系统介绍、研讨,否则就跑题了,成了诸子百家了。但是,只要以神功法的角度去观古文化,皆可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。方知神功法是个敲门的砖,开门的钥匙,她可以帮你敲开中国古代、远古、上古、史前的无尽宝藏之门。只有步入之后,可别挑花了眼……任取一样,就足够你受用一辈子的。故知,中国古文化,乃世界宝藏也。

西洋人主张知识结构应如英文字母“T”,其实,西洋人的知识缺少个“孝”字,应在T之上再加一竖而成大十字架。

甲:先不谈“子曰”,我心里一直想南京城传来的消息,就是台湾音像公司极为大度的赠送版权一事。大度归大度,这是令人感谢的,只是师配音用的磁带可都是在地摊上买的,那都是不知有多少“音像公司”相互翻来倒去的第几手货了,难道这也涉及到版权问题?

B:买了使用可以,但卖就涉及版权了。

甲:钉子公司报了专利“版权”,我买回几个钉子的同时,在费用上已经支付了钉子公司的版权费了,因为它已经含在钉子的卖价中。我用钉子钉了个桌子,现在我要卖桌子,不是卖钉子,只是桌子上钉着钉子,难道钉子公司还说这涉及版权吗?我又不是卖钉子。

B:法本是人订的,就是订的有问题,一旦通过,错了也合法,这就是是非对错等同观。

再说白娘子入了台湾籍了,这没办法。

甲:但是,白娘子户口可在江苏,当初是落在苏州的,她应是江苏籍人。

B:人家台湾搞了个“新娘子”,江苏连个“旧娘子”也没搞出来,是故白娘子转藉了。几十年前,孙猴子都转籍去了日本,咱们中国人从日本进口过来一看,孙猴子在电视说开日本话了。中国人一看不好,这中国神仙一个个都让外国人和海外人给弄走了,于是忙招回孙猴子去打白骨精。

甲:中国仙神应是中国专利才是。

B:照你这种封闭的观念,那佛就应是印度专利了。国界是人道,仙佛走天道,没有国界。中国人演佛的电视,若让印度人看起来,犹如中国人看美国人演红楼梦一样,那林黛玉在大观园也可就穿上三点式了。中国人自认为把佛演的不错,犹如美国人认为她们演的林黛玉才算是够味。

甲:有一点我想不通,一般气功类的录音带都是选用慢节奏,而且以中国古代、以及佛道音乐为主。但是,神功法录音中,师却选用了大量西洋音乐,尤其不可理解的是,选用了大量快节奏的现代音乐?

C:这个问题很微妙,师选用的配乐一反常规,不符合人们普遍认识问题的规律。但若仔细一观也能看出个所以然。

社会上大量的人投身于气功,其中95%以上的人是因为身患这样或是那样的病症,如若从病上下手,那有医院。如若从本上下手,有中医理论和体育疗法。但是,若从根上下手,那么,立点就要在心这个字上。

人们的心,在生活中,因各种环境的影响,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处于封闭和压抑态。从心上下手,首先就要把心放开。但是,一般专家或大师们错误的认为慢节奏、中国式的音乐可以使人的心平静,静下来。实际上,那种音乐却起到了把人的心再强行封闭的作用,如若长久的听那种音乐,反而会导致精神分裂症。

那么,第一步就需要把人的心灵之窗打开,而不是再封闭。师所选用的配曲就是为打开人的心灵之窗,呼唤起人在一生中处于压抑的、被埋在深层的自然属性,让心回归自然,从而唤醒古老的回忆。

激发出来之后的平静是真静,被封闭起来的静是假静,那心依然是个火山,是潜伏的地震。

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极高的,但是,人们在使用它时,却忽略了它的属性,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,不论有多好,却依然是深深打上了封建的烙印。

甲:难道艺术有阶级性?

C:艺术两字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,但艺术是人创作的,而创作的人必然被深深的打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烙印。人不是孤立的,他的思想、意识、行为等等都是深受环境左右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音乐、艺术等等是具有社会属性。

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看,人,虽然深受环境的制约,可人的本质却有一种自然属性。正是因为人有自然属性,故而使优秀的音乐和卓绝的艺术也具有了自然属性。

成功的音乐、艺术是因为具有自然属性,一般的音乐、艺术等等,之所以没有魅力,是因为它缺少自然属性。

但是,人的自然属性是被压抑和封闭的,只有把它呼唤出来,才可创作出具有自然属性的佳作、杰作、不朽之作。这个把自然属性呼唤出来的瞬间,就称之为灵感。师选用的就是这种具有灵感的作品,并以这种灵感呼唤学人的天性。

人的天性是一样的,犹如白娘看小青,同类。故而有灵感的音乐是不分国界、民族而相通的。也正是因为音乐能相通,就表示心也相通,是故,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、种族是完全可以相通相容的。这个相通相容性,就是世界和平的基石。

过去,常讲“求大同,存小异”。

什么是大同?即人之天性。

什么是小异?即,人的后天烙印。

比如男女,任何男女在一起都可以结婚生孩子,这叫天性。但是,非要和他而不和他,那是小异。

甲:二月二那天,痴羞女来了,师说,她一反常态,不再是罩着冷面纱和一身的夜行衣,而是一身艳装,打扮的极美,笑得又甜又温柔,师几乎分辨不出到底是白娘还是痴羞?

乙:川电来说,她在行观中问了,是痴羞。同时白娘刚刚离去,一笑三回头……问痴羞为何换了装?她给了个天鹰战团的图腾,一只金色的鹰。又说,在阳历3月8日夜晚把连山古洞最深层炸开了,最后一批被封压的大波斯女冲了出来……那是痴羞女的鹰雀战团强攻连山大成功,她的使命大体上也算是完成了。

D:师就是在痴羞女来时,录制了磁带“日月之旅”,一共九个月章。

E:与以往录音不同的是,在“日月之旅” 中借用了大量的元曲。

甲:一般人都喜欢借用唐诗、宋词、何故师却借用元曲?

E:诗言志,词言情。可知曲言的是什么?

甲:这个还没听说过。

E:曲言道。大唐盛世,儒家出仕求官故以诗言志。南、北宋外危内华是故儒家以词言情。大元帝国重道家兴兵作战,儒家求仕这条路不通了,于是很多文人开始修道,大量的元曲就是反映他们是如何走上修道这条路的。师所借用的正是他们盘道时的心态。

甲:如何鉴别一首曲一首歌是否有灵感?

E:要找到主旋律。一个曲子,主旋律也就几个音符,几个音节。剩下那一堆都是主旋律的饰。现在的很多曲子几乎没有主旋律,仅是应用音响设施或是演奏技巧,但是听起来依然没味。一些名曲从结构上看并不复杂,从前至后就是反复的重复主旋律的那几个音符,可依然是名曲,因为它有灵魂。

人犹如一首曲子,健身健美是增加音符量,但不是主旋律。没有主旋律的人往往淡而无味,因为他仅是一堆音符堆在那里,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。故知,主旋律就是“曲心”。故欣赏一个曲子犹如剥芭蕉要找到曲心,若找到了曲心,就谓之为知音。

孔子说,知我者春秋,罪我者春秋。

故知,孔子一生中没有知音,这也就是曲高和寡。

大颠说,修行如剥芭蕉。修行人犹如一株芭蕉,那芭蕉心被一层层的叶所包。为何说修行如剥芭蕉?就是把一层层包装去掉,把心找到,把心亮出来,这就叫“觅心”。但是觅心并不是说可以抓到心了,而仅是抓见心,却不可得。

剥尽了芭蕉,把芭心亮了出来,可知这心亮又叫个什么?叫心明,叫“明心”。若心明了,即心亮了,明心了,则也就见性了。

《修行者》一书的主旋律就是反复围绕“心”去转,因为对于出世间法而言,唯心是佛,唯心作佛。故知,除心之外的全是多余的话。

名曲之所以是名曲,全在于主旋律。可主旋律仅仅就几个音节,这叫真传一句话。

名家作曲,从头至尾句句音音扣住主旋律,种种发挥也是若即若离不离主旋律太远,这叫前不离七寸,后不离半分。但是,一般的曲家之所以成就不了名家,其一是不知如何抓住、捕捉那美感的一瞬闪光,其二是,虽是获得了灵感,有了主旋律,却是在作中大加发挥,离谱太远,以致淹没了主旋律。

修行、修炼亦是如此,首先就是直指灵心去捕获、寻觅自己的主旋律,这就叫路标。一旦觅知了就不可执着而应“不可得”。即与主旋律保持若即若离。如若只即不离,则易走火出偏。如若只离不即,则离谱太远,差之十万八千。

纵观学人往往一觅知“主旋”之后,或即或离,而不是若即若离。

甲:有学人不懂,何为或即或离?何为若即若离?

F:两人一结婚成家了,此为“即”。又离婚了,此为“离”。如若正是恋中,今天热了,明天冷了,此为若即若离。

E:学人若未觅得“主旋”,在心态上总有一种失落感,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。若是一觅得“主旋”,却又是急于离。这个离就是大加发挥,离谱太远。比如日月岛那位先生,发挥成了一个法门传人。

如若把主旋视为出世间法,但凡是离,不论如何个好,也均属世间法。

如若只即无离,则易形成女巫现象。是故在以前篇集中天尊曾开示,要若即若离。

即,是完全依附于天道。离,是完全归为人道。孔子主张行人道,故曰,敬鬼神而远之。即以离为主导。老子主张行天道,但又不离人道,这就是《道德经》之所言。道为天,德为人。

但人与天的位置摆放上,老子把天道放于前,人道放于后,这叫人法于天。

如今有些“大家” 自作聪明,扬言应把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三字改为《德道经》,这叫鲁班门前弄大斧。犹如采石矶旁那堆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