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集

首页 往前 往后

太平天师寺 佛学问答

佛学问答一0八问

第二集 小乘佛法十问

一、五乘佛法中的人乘、天乘尚不可修出六道,佛法中为何要有此二乘?

人的根基不同,很多人在本世中无论怎么修也修不出六道,故权宜之计,先修成人身或天人,免于落入三恶道即畜牲、鬼、地狱之中,故而佛法中设此二乘。而真正能修成此二乘的人,对于现代人来说,也是极少数。

二、虽是如此,但还是想了解一下出世法的三乘,比如小乘佛法又如何?

小乘佛法即声闻乘和辟支佛乘,此二乘均可修出六道轮回。声闻乘是修阿罗汉果、修成之后,其能量级可在五、六、七三级,七级即阿罗汉果。

辟支佛乘又称独觉乘,即在无佛帮助之下,自修成佛,其能量极可在九、十、十一级。比如,中国神学中传说的第一代天皇,即妈祖之父,三清之师,即是独自修成辟支佛位,达11级能量,此位即是传说中的盘古大帝,道门亦称之为鸿君老祖,其开天辟地耗尽能量而亡,然后又自修成辟支佛远离人世,远离天界,谁也不知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。

只是在九天即三十天天的宫中,尚有其灵位,以及他当年开天辟地用的辟支剑,此剑为天国第一剑,为镇国宝剑。

释佛反对他的那种作法,说他是“自了汉!”,自己走了,丢下一堆不管了。其实也怪不得他,他留下了三个弟子,即原始天尊、通天教主、太上老君,只是这三个弟子不太卖力气,倒也不是不卖力,是世人执迷不悟,难以渡化,就连济公佛也不得不认输,临走留下首诗:“六十年来狼藉,东墙打到西墙”(渡人到处碰壁)。

三、小乘佛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?

小乘佛法是释迦佛的根本教法。释迦传教四十九年,主要是向弟子讲解小乘佛法,故以后的佛教,称释佛在世时的传教为原始佛教。

如今大陆上的佛教多是大乘佛教,极少见到有修小乘佛教的,但印度、东南亚一带的佛教仍以小乘佛教为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

四、小乘佛法的教理如何?

小乘佛法即原始佛教的教理是:三法印;四圣谛;十二因缘。

五、什么是三法印?

三法印即是:诸行无常;诸法无我;涅槃寂静。

诸行无常较易理解,即一切世间法均是生住异灭(产生、壮大、变异、毁灭),均属无常,即不能永存不朽,不能常在,不能永恒,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无常。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有个寿命问题,人有寿命问题,机器也有寿命问题,河都有寿命问题,一切都是生而灭,灭又生,不断地改变形态,永无止境。

这里有个绝对和相对的问题,生灭现象是相对于某个体而言,而就其物质世界总体则是不生不灭的,现代科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,也是指总体而言,而就个体来说,依然是生生灭灭,息息不止。

从佛的绝对角度观物质世界、万物、一切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存在,而非绝对永恒的存在。这种相对性的存在,是一种假存在,对时间长河来说,它不过是转眼即逝。例如,一块石块,相对看,它是存在,但是几百万年,几千万年之后看它,它已不存在,而成一堆砂土。一个人活生生的存在,一百年后再看他,已是一杯黄土。物质世界中的万物,一切、人、动物,在时间长河的眼里都是梦幻泡影,如露水,如闪电,一晃就消失。故而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存在,都不是真实的永不消失的存在,而仅是一种假像的存在。

故而,人、我的存在也是一种假象的存在,转眼即逝,此即“诸法无我”。但人们却习惯持执于这个转眼即逝的假我,而不知永存的真我在哪里。

涅槃是寂灭的意思。亦是从无常、无我的观中,照见五蕴皆空,法性寂灭,从而从执着中得以解脱。即了脱生死,度一切苦厄,亦即观察到五蕴,四大皆空,无常、无我也是空,空即是“不是真实相”。

综上述,三法印理论的基础就是一个字“空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

六、三法印理论的基础就是“空观”,但释佛讲“空”意又如何呢? 释佛讲空,讲一切都是暂时性的,无常的,使人感到人生的不真实,短暂,而将这种感叹谓之为“苦”,从而激励人们去寻求解脱苦的办法。

七、如何解脱这种生死无常之苦呢?

那就是小乘佛法的第二套理论,四圣谛的内容了。佛传教四十九年,讲的主要就是四圣谛。故而,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,是教的中心思想。

四圣谛即是:苦、集、灭、道四法。即世间之苦果是由“集”之因引起的,而出世间法的“灭”果,是“道”这个因形成的。

苦是指人生无常,生生灭灭三界轮回之苦,此苦果是因“集”而促成的,集是集合、集结,习俗的意思,集是指人造“业”的总的集成,业是佛人的所做所为,即,人的所作所为的集大成之果——苦,轮回不止。此业一般理解是造恶业,由烦恼而造下的惑业。

实际是困惑造业,耗散了生命体的能量(指性能量,非体能量),从而沦亡堕入三恶道。故而,众生知苦了,就要断集,少造、不造恶业。

“灭”是指灭苦,将苦完全灭除,而不轮回。即舍离种种业集、无染无著,隐没寂静,达到涅槃的境界,没有生死的究竟境界。

苦要求得“灭”之果,必须以“道”为因,道是指修行的通道,此道在佛法中称之为中道、正道,即不是偏道、歪道、邪道。一句话:只有按正确的修行方法去修持,才得以灭苦,究竟涅槃,了脱生死。

释佛所说之道,称之为修行的人正道,或三十七道品,这是佛论证的由凡人修成正果的法门。即;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在大乘佛教里,把八正道归纳为戒、定、慧三学,其中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为戒学;正念正定为定学;正见、正思惟为慧学。

以上是佛法的中心内容,四圣谛。其是以三法印为基础的。
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

八、小乘佛法中的八正道,与大乘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有无区别?

大乘中的戒定慧三学是以戒生定,以定生慧的程序设计的。在禅宗中,四禅八定一般是依此程序,但成者极微,故现代大乘佛门几乎是以净土宗取而代之。戒定慧三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。首先是戒即正语、正业、正精进,这一关往往都过不去。故而第二步“定”即正念、正定就无从起了。第三步慧,即正见、正思惟也就更谈不上了。

笔者在“太平天师寺佛学手记六则”中介绍了“智识法门”,其修持的程序与戒定慧三学不同,其起步就是正见、正思惟,从智下手,其终落于正念、正定结束第一轮。第二轮是:由正定引发的更高一层次的慧一正见、正思惟入手,再落于更高层次的正念、正定。

笔者认为,智识法门,更符合释佛的原教。因,若不从正见、正思惟人手,而是从 戒入手,是戒不起来的、盲目性太大,只有正见才有正念,只有正思惟,才有正定,而只有正见、正思惟,人才能正语、正业、正精进。

从正见、正思惟入手,进而正念、正定,这是通往究竟涅槃的正道。

九、十二因缘又是什么呢?

十二因缘是指人之生生死死,六道轮回息息不止的前因后果关系,也是以三法印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变化观,是对三世因果关系的分析。对于修佛的人来说,主要的、重要的了脱方法还是上述的“正定”。人若能正定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

十、什么是正定呢?

很简单,正定就是打坐入静,以真智入手无漏清净的禅定。

说一千,道一万,佛法说来说去,最后就一条,你能不能打坐入静,定住、大定,除此之外,一切都是假的。
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